全球化:人类的后果(现代性研究译丛)(Globalization)

分類: 图书,政治,外交、国际关系,国际关系,
品牌: 鲍曼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13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100032954
·条形码:978710003295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现代性研究译丛
·外文书名:Globalization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我们的时空概念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作者简介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生于波兰兹南市。英国利兹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著有《后现代伦理学》、《现代性与大屠杀》、《生活在碎片之中》、《后现代性及其不满者》、《追寻政治》、《立法者和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等。
媒体推荐总序
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几千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启超)
照史家说法,“变”有三个级度:一日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日百年期的缓慢渐变;第三种变化并不基于时间维度,通称“激变”或"剧烈脱节”。这种变化实为根本性的摇撼和震动,它动摇乃至颠覆了我们最坚实、最核心的信念和规范,怀疑或告别过去,以无可遏止的创新冲动奔向未来。倘使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之变,近代以来的社会文化变革也许正是这第三种。
鸦片战争以降,随着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叩开国门,现代性始遭遇中国。外患和内忧相交织,启蒙与救亡相纠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朝向现代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象,又是一个迂回反复漫长的过程。无疑,在中国,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
其实,现代性不只是现代中国的一个问题,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世界,它同样是一个难题。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做了一个天才的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诗人韩波,则铿锵有力地呼吁:“必须绝对地现代!”如果说波德莱尔是对现代性变动不居特性的说明的话,那么,韩波的吁请显然是一种立场和态度。成为现代的,就是指进入现代,不但是形形色色的民族国家和社会,而且是千千万万男女个体。于是,现代性便成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国思考现代性问题,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必须确立一个广阔的跨文化视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这种精神,我们从汗牛充栋的西方现代性研究的著述中,遴选一些重要篇什,编辑成系列丛书,意在为当前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思考提供更为广阔的参照系,提供一个言说现代性问题更加深厚的语境。所选书目,大多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尤以8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学者和论著为主,同时兼顾到西方学术界传统的欧陆和英美的地域性划分。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由于时间总是延绵不断的,激变总是与渐变错综纠结,因而关于现代性起于何时或终于(如果有的话)何时,以及现代性的特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更由于后现代问题的出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便不可避免地缠结在一起,显得尤为复杂。有人力主后现代是现代的初期阶段,有人坚信现代性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还有人凸显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分期差异。然而,无论是主张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还是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种形态,它都无法摆脱现代性这个关节点。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到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和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时间与阶级
在外地主,标志二
移动的自由和社会的自我僭越
新速度,新分化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其实,正如目前这些存在较久的国家一样,新国家也无需再履行大部分都被视为民族国家官僚政治存在理由的职能。因被正统国家所摒弃或剥夺而最惹人注目的职能就是维护那“动态平衡”。卡斯托里亚迪把动态平衡描述为消费增长节律和生产力提高之间的近似均等。这一任务促使主权国在各个不同时期断断续续地禁止进出口,树起人关壁垒,或推行国家管理的凯恩斯式刺激国内需求政策。
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或更广泛而言,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区别从最狭隘的“保卫领士和人口”意义上是很难坚持的。
“穷人并不是居住在与富人分隔的文化中”,西布鲁克指出“他们必须生活在为了有钱人的利益而设计的同一世界上。经济发展了,而他们却更穷困了,正如经济的衰退和零增长也加剧了他们的贫困。”诚然,经济萧条意味着更加贫穷和更少的资源。可是,经济增长刺激了人们更为狂热地炫耀消费者奇迹,因此预示着希望与现实之间更深的鸿沟。……
书摘1
然而,不妨细细思量下列一点。全景监狱即使在普遍适用和奉行其原则的社会公共机构包含了人口的主体时,在本质上它仍是一个地方性的建制机构:全景监狱设立的条件和作用都是使臣民固守原地——监视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他们逃跑或至少防备自发、意外和反常活动的发生。对观监狱在本质上是全球性的。监视行为使监视者挣脱了地域的束缚,而且,纵然他们仍身在原地,但至少在精神上将他们送进了电脑空间。在电脑空间那儿,距离不再有什么意义。对观监狱的目标如今已从被监视者摇身一变,成了监视者,因此。他们是到处奔波,还是原地不动,已无关紧要。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无论他们走向哪儿,他们都可以——而且确实——与那张超越疆域、使多数人观看少数人的网络挂上钩。全景监狱強制人们进入一个可被监视的位置;对观监狱不需要胁迫强制人们——它诱使人们观看。而观看者所观看的极少数人是通过严格挑选的。马蒂森写道:
我们知道允许谁从外面进入媒体一抒已见。几项国际的和挪威的研究业已表明他们一般都是社会精英。被允许进入媒体的主要是那类在政治生活、私人产业和公共行政机构中大权在握的上层阶级男人——而不是女人。
被广泛颂扬的新媒体“交互性”显然是夸大其词了。我们倒不妨称之为“交互性单向传媒”。与本身就是新全球精英分子的书生学究们往往所持的观点恰恰相反,国际互联网并不是面向任何人的,是不可能被普遍使用的。即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