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伦理学,综合,
品牌: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页码:37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06576193
·条形码:978780657619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激发了关于美德的哲学研究,复兴了传统主义与共同体主义的思想,在道德哲学史方面挑起了有价值的争议。……《追寻美德》值得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任何对道德哲学及其历史感兴趣的人的重视。麦金太尔认为,在启蒙所规定的现代世界,以任何理由为任何一种道德主张辩护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这导致了当代世界中的道德话语与实践的空洞性:虽然道德的语言与外表还在,但它质已经不存在。道德语言的惟一用途便是控制。
作者简介麦金太尔(1929- )早年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先后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波斯顿大学与维特比德大学,现任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与哈克荣誉教授。作者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重要著作有《追寻美德》(1981)、《谁的合理性,谁的正义性》(1988)以及《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促进了亚里斯多德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
媒体推荐序
本书源于对我自己早先道德哲学著作中不足之处的持续反思和对作为一·个孤立独行的探究领域的“道德哲学”观念的日益不满:我的许多早先著作(《伦理学简史》,1966;《世俗化与道德变迁》,1967;《对当代自我形象的批判》,1971)的主旨是:我们必:页从关于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信念与观念体系的历史和人类学中学习:认为道德哲学家仅仅通过反思他或她及其周围人们的所言所行就能够研究各种道德概念——牛津的理论风格——的观点是无益的:我找不到任何充分的理由来放弃这种信念;而移居美国又使我认识到这种理论风格即使
编辑推荐对伦理学感兴趣或要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人绝对不可错过这《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这《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激发了人们关于美德的哲学研究,在道德哲学史方面挑起了有价值的争论。它不是一般的伦理学回顾史,而是对现存的各种有着巨大影响的哲学家的伦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包括对亚里斯多德、尼采、马克思等伟大的哲学家的伦理学主张的反思。作者麦金太尔没有为其中任何一种道德作辩护,而是剥离了它们各自的外衣,指出了它们的各自实质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
目录
序
第1章 一个令人忧虑的联想
第2章 今日道德分歧的性质与情感主义的主张
第3章 情感主义:社会内容与社会语境
第4章 先前文化与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
第5章 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筹划为什么必定失败
第6章 启蒙筹划失败的某些后果
第7章 “事实”、解释与专门知识
第8章 社会科学中普遍概括的特性及其预言力的缺乏
第9章 尼采抑或亚里士多德?
第10章 英雄社会中的诸美德
第11章 雅典的诸美德
第12章 亚里士多德对诸美德的解说
第13章 中世纪的各种观点与事件
第14章 诸美德的性质
第15章 诸美德、人生的统一性与传统概念
第16章 从诸美德到美德以及追寻美德
第17章 正义之为一种美德:变化中的各种观念
第18章 追寻美德:尼采抑或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与圣·本尼迪克特
第19章 第二版跋
参考文献
索 引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那么,情感主义的社会内容的关键何在?事实上,情感主义必然抹煞操纵(manipulatiVe)与非操纵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任何真正的区别。对此,我们不妨将康德的伦理学与情感主义加以对比。对于康德以及许多早先的道德哲学家来说,不以道德为根据的人际关系与以道德为根据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把他人首先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还是作为目的本身。把他人当做目的,也就是把自己视为以这种方式而非以他种方式行动的好理由提供给他们,而同时却让他们自己去评价这些理由。这也就是说,只以他人也断定为好的理由来影响他人;只诉诸于每一个有理性的行为者自认为有效的非个人的标准。相反,把他人当做手段,也就是通过在不同场合中施加有效的影响或考虑,力图使他人成为达到自身目标的工具。这里用来引导自己的不是合乎规范的合理性的各种标准,而是有关“劝说”的社会学、心理学的概括。
因此,我认为,无论19世纪中晚期的功利主义,还是20世纪中晚期的分析的道德哲学,把自律的道德行为者从启蒙筹划无法为共道德信奉提出一个世俗的合理化论证的困境中拯救出来的尝试,同样都是不成功的。前面我已把这种困境的特点描述为,在其中,从传统道德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是,新的自律的行为者自的道德话语丧失了任何权威内容。每一个道德行为者现在都不受神法、自然目的论或等级权威等各种外在性的约束而畅所欲言,然而,为什么所有其他人现在都应该听他的呢?毫无疑问,正是对于这一问题,功利主义和分析的道德哲学都试图给予强有力的回答;但是,如果我的沦证是正确的,那么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者都没能给出强有力的回答。尽管如此,几乎所有人,无论哲学家还是非哲学家,都在继续言说和著述,好像这些筹划中的某一个已经成功了似的。由此产生了我在本书开头指出的当代道德话语的特征之一,即:道德表达式的意义与使用它们的方式之间的脱钩。这是因为,除非至少有一种哲学筹划取得成功,意义的存在与保留才能得到保证;但是使用,情感主义者的使用,恰恰是所有这些哲学筹划统统失败之后才可能期待的东西。
我已指出,当代世界观主要是韦伯式的世界观,尽管具体说来并非总是如此。对此,立即就会有人提出异议。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会争辩说,不存在任何诸如“这一种”当代世界观这样的东西;存在的是从不可归约的多元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多种多样的世界观,对此,以赛亚·伯林爵士既是最系统的辩护人又是最有力的捍卫者: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