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赫拉巴尔精品集)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外国小说,欧洲,其他国家,
品牌: 刘星灿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17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00657218
·条形码:978750065721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赫拉巴尔精品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是谁》既是赫拉巴尔的书名,又是他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既胆怯怕事又愤世嫉俗的人,既谦卑自责又指点江山著书立说的人,经常自问:“我是谁?”该是意味深长的。
作者简介赫拉巴尔生于1914年,1935年进入查尔斯大学法学院就读,1939年因纳粹关闭了捷克的高等学院而学业中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才继续修完课程。此后,如扉页所记,他多所杂役,就是没有从事本业。
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开始较有系统地创作,1963年出版第一本作品,特殊的风格和文采旋即备受推崇瞩目。1968年共党政权掌控捷克斯洛伐克后,赫拉巴尔由于先前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被列入禁止出书名单,成为“被严密监视的作家”。1970到1976之间,赫氏隐居到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镇,完成了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赫氏一生创作颇丰,身后结集成十九卷合集,捷克文版前后发行了近三百万册,作品被?译成二十七个语文版本。最知名的包括《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或译 Closely Observed Trains)、《我服侍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时间静止的小镇》(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以及带有自传色彩的《过于喧嚣的孤独》(Too Loud a Solitude)。
赫氏在电影和戏剧方面也卓有贡献,除了创作过许多剧本外,几部知名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后也都成绩斐然。1965年的剧本“底层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与一群年轻导演开启了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先端;搬上大银幕的“严密监视的列车”由捷克国际级导演伊利?曼佐(Ji?í Menzel)执导,于1967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9年,曼佐在“温柔的野蛮人”(The Tender Barbarian)片中,还客串演出以赫氏为本的博士一角;1990年,改编自赫氏原著的“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则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赫拉巴尔大器晚成,却迅速成为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米兰·昆德拉曾对他给与高度评价:他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捷克最伟大的作家。
1997年2月3日,83岁高龄的赫拉巴尔在病愈即将出院时,从医院五楼的窗口跳了下去。据说,跳楼前他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一切,那么,我还待在这里干吗?”另一种说法是,他因伸手去喂窗外的鸽子而意外掉到了楼下——这一颗来自社会底层的珍珠,像鸽子一样,飞向了天国……
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生於1914年。他21岁时进入查尔斯大学法学院就读,不到四年,就因为纳粹关闭了捷克所有的高等学院而学业中辍;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后,他才修完所有博士课程。之后,他却毅然将博士学位甩在一旁,当过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弃物打包工、剧院布景工人和跑龙套的临时演员等,但就是没再从事过任何跟法学有关的工作。
赫拉巴尔一生际遇起伏,顺境少而逆境多。50年代初期,工作不顺,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他的创作多是在一迭迭从工厂带回家的广告纸背面完成的。卑微地活了大半辈子之后,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认真地开始创作,终於在49岁那年出了他的第一本书,特殊的风格和文采旋即备受推崇瞩目。1968年共产政权掌控捷克,赫拉巴尔由於曾支持「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而被列为黑名单。1970到1976之间,他迁至布拉格城外他出生的小镇隐居,并完成了一部部毕生最杰出的作品。
赫拉巴尔一生创作颇丰,光是捷克文版,前后就发行了近三百多万本。他的作品被翻译有将近30种语文版本,最知名的有《严密监视的列车》(Closely Watched Trains)、《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注)、《时间静止的小镇》(The Little Town Where Time Stood Still),和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过於喧嚣的孤独》(Too Loud a Solitude)。除了非凡的文学成就外,赫拉巴尔在电影和戏剧方面也有相当贡献,他不但创作过不少剧本,几部知名小说陆续搬上银幕后也都成绩斐然。1965年的剧本《底层的珍珠》(The Pearl in the Deep),他与一群年轻导演开启了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先端;《严密监视的列车》由伊利曼佐搬上大银幕,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曼佐之后并以《失翼灵雀》(Larks on a String)再夺下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
1997年,赫拉巴尔自医院的五楼窗口坠楼身亡,传言他当时不过是想餵鸽子,但也有人说他是自杀…。由於赫拉巴尔生前曾经承诺,要将他毕生最爱的作品《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交给最懂他的伊利曼佐来拍摄。不料,在他身后取得了电影拍摄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却执意想邀请曾以《分道不扬镳》(Divided We Fall)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另一位捷克导演扬霍布雷克(Jan Hrebejk)来执导。这让伊利曼佐不惜以停止创作来抗议,并耗费了十多年的宝贵光阴来和捷克电视台打官司。所幸这部钜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最后终於在赫拉巴尔辞世10年、而伊利曼佐也年近70岁时的今天拍摄完成,并荣获了捷克影坛最高荣誉「金狮奖」最佳影片等四大奖,三度为伊利曼佐和赫拉巴尔的完美合作写下了辉煌纪录。
媒体推荐译后记
《我是谁》既是赫拉巴尔的一本书名,又是他经常自省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既胆怯怕事又愤世嫉俗的人,既谦卑自责又指点江山著书立说的人,经常自问:“我是谁?”该是意味深长的。
“赫拉巴尔精品集”中定名为《我是谁》的这本册子,是从他众多的作品、言论、小品和札记中译编了部分内容并附上他答记者问的《手帕结》和年谱,我们把它作为对译介他几部作
品的一个弥补,以飨读者。同时,为了协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中的某些内容,尽我们所知提供如下一些背景材料,供朋友们研究参考。
一九六八年八月,苏联军队占领捷克的国土之后,赫拉巴尔像其他不愿公开表态拥护占领的作家一样遭到清洗。他虽然处于没有工作、没有身份,不准出书.受到监视还多次被召去提审的万般无奈的艰难境况中.离开了他无立足之地的布拉格而呆在林中小屋中,仍写出了他的一部部顶峰之作。官方不出版,自有民间的自助出版社来出版(如《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读者中的兴趣小组分头传抄(如《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一书),更有在海外办起的爱国出版社(如多伦多的“68出版社”)在国外出版发行,以及其他国家的翻译出版,赫拉巴尔的名声进而传遍国内外。当时的捷克当权者们没法视而不见,就像捷克著名诗人赛弗尔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当时的捷克出版社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而开始大量出版他的诗集一样,他们也不得不对赫拉巴尔的作品开禁,以捞取顺应国内外民心的资本。但即使出书也不让他痛快,是带有条件的:一是在书刊检查机关的把持下按其需要对他的作品恣意横加删改;再则是发表赫拉巴尔拥护当权者的“声明”。随即引起捷克文艺界和读者中许多人对赫拉巴尔的不理解与非难,有些激进的青年读者甚至在布拉格著名的查理大桥桥头的“水轮湾”焚烧他的作品,殊不知赫拉巴尔却在悲愤地喊出了“我想死!”的万般艰难的境况下遭到的陷害抹黑。其实,在外国军队占领下出书的作家,当时都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书刊遭到删改这一情况并与之斗争,有些也很著名的作家的名作同样经过了修改,只是后来谁也没想起要去问他们为什么要修改,哪些地方作了修改。赫拉巴尔为能让读者就修改前和修改后的版本做个比较,按照他一贯的坦荡作风,将两个版本都摆在读者面前,不怕让他们到自己作坊里来细细察看自己的手艺。尽管他肯定地知道,这样做给他带来的常常不是谅解而是不理解,可赫拉巴尔什么也不隐瞒.再三再四地谈及这复杂而痛苦的经历。显然,他这种绝对的坦诚比悄悄抹掉痕迹,要求他有更大
的勇气和承受随之而来的更大打击。
关于“声明”一事给他带来的灾难更大了。一九七五年,代表当时官方立场的《创造》周刊记者采访了赫拉巴尔,问他:“为什么我们好长时间见不到您了,您想跟读者说点什么?”天性怯弱的赫拉巴尔没能说出他当时的万难处境,而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回答说:“最近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发现,我自己不知不觉地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变得沉默寡言,这恰恰是我不该做的。我想让我的读者知道,我的所思所想总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
编辑推荐“赫拉巴精品信”中定名为《我是谁》的这本册子,是从他众多的作品、言论、小品和札记中译编了部分内容并附上他答记者的《手帕结》和年谱,我们把它作为对译介他几部作品的一个弥补,以飨诸者。
目录
【一】谈自己的经历、性格、观点
我总是把自己当做时代的见证人
我实际上是死人的偷窃者
我实际上已经是除我之外的一切
我的传奇般的“人工命运论”
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
这就是我的那个“我”
“一切爱都是同情”
我看人看世界的目光如此和蔼
我做人做公民的榜样就是卓别林
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我实际上是个胆怯的人
我总觉得别人比我聪明比我漂亮
对于人来说最美莫过于坏心情
我是一架损坏了的自动风琴
我却经历着每天都在开始的战争
这真理是什么?
我尽量挺直腰杆儿顶着
怎样才能产生我的喧嚣的孤寂呢?
衰弱是我的力量.失败是我的胜利
我能面对伤痕累累的现实
我总是努力去盗火
这就是我的最微不足道的道德观
神秘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精神状态
我大概没法算作一个民族主义者
我乐意生活在共处之中
直到这时,这无言的大自然才开始对我们说话
对我来说喝啤酒是个神圣的时刻
我想要个诞生在啤酒泡沫中的女儿
整个世界都被装进我的床单里
我在开始变老
……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我是那个首先用自己写的作品来消遣的人
我是那个首先用自己写的作品来消遣的人。我必须在写作的时候也得以消遣。我想,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该是有趣的。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讲究趣味性的。虽然他有时的开篇交待相当长,但他的实质是,一旦你与其建立了联系,下面接着来的必然会让你感兴趣。也就是说必然会接踵而来地出现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让你紧张得有点儿发烧或者发出阵发性的笑声,但是在这节奏中这文学作品必须是趣味性强的。对于读者。特别足已经博览群书的当今读者,我必须使劲让我的用链条串接画面的方法去吸引他、抓住他。据我的看法恰恰是用这种苏格兰式冷热水交替的喷洒,用那些让人震惊的事件的热弹与冷流相交替的节了奏来吸引他。在我坚持这种韵律节奏,持续地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同时,我还要告诉他,这世界是怎么个情况,幸福中埋伏着不幸。这种韵律节奏对我的创作方法是起着决定作用。我必须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为此我动用剪刀,将作品加以裁剪,拼好之后再誊抄,使其产生一种闪动、起伏的效果,类似涨潮和退潮。寻求这种让人震惊的对立并不是任何随心所欲,这是生活本身就创造了的,我有时简直没有勇气将生活所创造的公诸于世。
摘自与彼得·沃尔巴的谈话发表于《约纳代》杂志1983年第6期
我只是拿着掘墓人的准假证到世界上来的
我始终觉得,我只是拿着掘墓人的准假证到世界上来的。于是我写作、交稿,然后头校,难道我还在这世界上?二校,难道我还没死去?然后就像在命运的定音鼓上的捶击,信号,然
后就是那我过去和现在都最害怕的出书!我直到最后一刻都盼着我快死去,可是不知怎的我又康复了。我从书店门前的长队领悟到我的责任。对今年或者明年要出的书我最喜欢了,因为它们先是将我驱向死亡,然后等到书一问世,我又死里逃生,我不得不自作自受,跟我这些书的关系就像生孩子一样那么难受。人们甚至说,我也倾向这种说法,即装在印刷厂肚子里的这些书常会唤起最大的希望同忧虑。这一分娩也一样是生与死的交叉点。这种刚刚问世的书,尽管那产妇像生了羊羔的母羊一样累得要死,但她还在微笑,自己第一个地将婴儿抱起来,然后又交给她最亲爱的人们来抱一抱。我也是将我的每一本书交给我的朋友们抱一抱,不包小被子,也没有系襁褓的带子,只是像抱一个圣诞面包似地将它抱在怀里……
……
书摘1
我是乐观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