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岛寻踪:海南文化史话(人文中华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方鹏著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15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220066619
·条形码:978722006661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中华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以彩色图文形式介绍海南的文化史,从海岛的形成说起,记述海岛的史前先民,古代主要居民,介绍本地黎族、苗族、回族情况,自汉唐以来的源流、宗教文化情况等
作者简介方鹏,1966年生,汉族,先后供职于铁路系统企业、地方科技报社、省级政府机关和政府研究部门,现为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出版专著《海南岛历史民族与文化》一部。
媒体推荐引子
海南岛位于中国的最南部,面移3.39万乎方公里,在北纬l8.11’一20.11’,东经108.3 1’一111.O3’之间,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邮湾勺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遥秈呼应,力三南和南面环.钧中困海的是:作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琼州海峡宽lO一18海里,平均深度44米,最深处为170米。
海南岛形成的时间最常见的说法是650O万午前。严格地说,这是错误的,它把海南岛中部山区的隆起等同于海南岛的形成,而没有考虑到,海南岛北部裂谷型断陷带的出现才是决定海南岛成为岛屿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如果没有北部裂谷型断陷带的出现,海南岛至今还将与雷州半岛连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现在的岛屿。
海南岛是南海大陆架上的岛屿。古地磁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南古地块曾经发生过水平运动。早白垩世以前(距今1.35亿年前),海南古地块古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1.09附近,即现在的北部湾的部位,与华南地块是一个整体。早白垩世以后,海南地块与华南地块分离,发生漂移运动,并伴随顺时针转动。到第四纪(始于距今l60万年)时,海南岛定位于现在的位置。
另一方面,海南古地块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了海南岛地形地貌。始于2。5亿年前至2.05亿年前中生代印支期造山运动和侏罗纪(2.05亿年前、l。35亿年前)、白垩纪(1.35亿午前、6500万午前)的燕山运动,使这块古地块的中部地势上升,形成穹窿地貌,中部高,四周低。到新生代(从距今6500万年至今)晚第三纪(结束于l60万年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海南岛内断块活动强烈,形成一系列东西向(为主)和南北向断裂带,进而发展为断陷带,琼北断陷带因此而产生。此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俯冲作用加剧,岛内断块活动更为强烈,东西向断裂带的张性活动剧烈,琼北断陷带进一步发展,形成规模巨大的裂谷型断陷带,这就是今天琼州海峡的原型。由于裂谷型断陷带的出现,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至此,海南岛才从大陆相对“独立”出来,当海水浸没大裂谷,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岛屿。
地质勘探结果显示,琼州海峡底部存在红色风化壳。这是近百万年来花岗岩及玄武岩长期陆地风化的结果。这一现象表明,琼北大裂谷形成的时间距今不到100万年。因此,准确地说,海南岛的形成距今不到l00万年。
在地质史上的第四纪, 由于剧烈的大气变化,全球先后出现四次冰期,造成三次海退和四次海侵,海南岛可能出现过几次与大陆的离合,琼北断陷带曾几次露出海面。
三亚落笔洞考古发掘结果表明,距今一万年前,海南岛有华南虎活动的踪迹,华南虎是近50万年出现的物种;海南岛全新世沉积物中(如海岸沙堤上)没有红土层,而红土层形成的时间至少要一万年以上。以上两点表明,今天的琼州海峡形成的时间距今不到一万年。
有关调查发现,海南岛海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海南岛海岸除了南部山丘直接临海,形成岬角地形(如天涯海角等)外,不沦台地海岸还是山地港湾海岸,都以海岸沙堤为主要地形,多为全新世中后期(7000年来)发育的沙堤群堆积场所;二是海南岛海岸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环岛珊瑚礁海岸,礁块厚度不过十米左右,礁体形成的年代由碳l4测定为3000—6000多年,由此可知,珊瑚礁海岸是在全新世海侵期才发育起来的;三是海南岛海岸地形的另一特征是沙滩上有海滩岩,这些海滩岩的形成从5000年至今都有。
……
目录
引子
海南岛史前先民
渔猎族群
锄耕族群
古代海南岛主要居民
迫寻远去的儋耳人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从这两条记载可知,“儋耳降附”与“儋耳同哀牢僬侥等慕义贡献”是发生在同一年的事,应指的是同一件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曾说“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干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哀牢夷中有儋耳人。这里的“哀牢”指的是云南的哀牢山。所以,《后汉书》中这两处的儋耳人指的是哀牢山儋耳人,唐代李贤在注释《后汉书》时未加详辨,误以为是海南儋耳郡。后世一些学者也多不加辨析,以至以讹传讹。
至此,关于“儋耳”人的渊源,大致可以作如下推测:这一一族群最早出现在渤海湾,后由东向西迁徙,到达青藏高原东邮,义南下在哀牢山定居,另有一部分在海南岛定居下来。
儋耳人这一族群的基本特征在后世消失,唐宋以后的人记述海南岛的故事很多,却再也看不到有关“大耳朵”的记载。宋代赵汝适就曾在《诸番志.海南》里讲,过去有人说儋州这个地方的土著入耳长至肩,所以才有“儋耳”的称呼,但现在这里却没有大耳朵的人。这是整个族群被同化,还是又迁徙他处?今天已不得而知。
探访神秘的乌浒人
最初披露乌浒人的史籍是《墨子·鲁问》,说的是交趾之西有啖人国,这个地方的人所生的第一个孩子都被分解吃掉,据说这样做才会对弟弟有利。如果吃了感觉味道不错,还要送给首领尝尝,首领尝后也觉得味道不错,还会奖赏孩子的父亲。《后汉书.南蛮传》更说,乌浒人如果觉得娶回来的妻子很美丽,就会把妻子让给其兄。万震《南州异物志》也说,乌浒是地名,在广州以南,交州以北。乌浒人经常出没于路上,一旦看见有过路的人,就出来袭击,主要是想吃人肉,而不是为厂得到财货,并以人肉为佳肴,又砸破人的骷髅作为饮酒的器具,尤其视人的手掌和脚趾为珍品,一般用来献给老人吃。
到东汉末年,乌浒人成为交州、广州交界(交趾、合浦、郁林交界处)人数众多的一个族群。关于乌浒人活动的核心区域,近代学者戴裔煊先生考证为广西横县以东至陆川一带。蒙文通先生进一步推断乌浒人迁移的踪迹,以为他们是从交趾的西边向东迁徙而米,经炸吁到达郁林,再北上荆州、湘江,南下交州、陆川。乐史《太平寰宇记》以为乌浒人即后来的俚人,这一说法反映出宋代以后的人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极为复杂渊源关系的一种模糊判断。
海南岛有乌浒人活动的踪迹,这一点从古人将乌浒人视为黎人就可以看出来。宋代的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黎,海南四郡鸠土蛮也。”陆次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