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央视平装版,44VCD)
分類: 影视,电视剧,内地,
导演:胡玫,陆涛,马啸主演:唐国强,焦晃碟 片 数:0
介质:VCD
I S R C :CN-A03-98-337-00/V.J9
编辑推荐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个皇帝的
是是非非,一代皇朝的惊心动魄;江山百姓,官场战场,一幅描绘江山王朝的宏大画卷。唐
国强,焦晃主演,二月河的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 将这一页历史永久珍藏。这里还有DVD版本内容提要公元一七二三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胤祯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煽动”灾民闹事,在城隍为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贿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胤祯的皇位不是篡来的,不是改遗诏偷来的,不是毒父夺来的,而是康熙传授的。康熙选择了胤祯为雍正皇帝。在当政后出现的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中,雍正杀了一批牵扯进去的朝廷中枢重臣。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宫”、“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开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目录评论一:“皇气”逼人为哪般--评《雍正王朝》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44集长剧《雍正王朝》,这部大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很快引起轰动。不少媒体纷纷发表文章,介绍“坚韧的雍正皇帝”为达到政治目的,以“钢铁般的意志”,一忍百忍,“所走过的一条困难重重的治国之路”,称其深刻揭示了一代令主悲剧性的性格命运。笔者不揣冒昧,想给《王朝》的这种“成功”,泼点冷水,以就教高明。由于“成功”,作品的影响可能有制作者所料不及之处。在这部片子里,对主奴之间的人身依附,以及皇家父子之间、君臣之间那种骨肉相残、勾心斗角的丑恶关系,刻划、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完一集,出一身冷汗。本世纪最后一年,用40天的黄金时间,向亿万观众展示300多年前清王朝那场神秘骇人、黑暗恐怖的宫廷斗争,成功则成功矣----益处何在?或者即使不必苛求益处,就不怕留下点别的吗?近年来,以帝王将相、枭雄豪杰为题材的影视剧备受青睐。对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人们已有所揭示。但窃以为,我们不仅要探究这类影视剧受欢迎的原因,更有责任高度重视它们播出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读史明智。用典型形象表现历史,警示后人,方显艺术家的可贵。但中国的历史非常独特,绝大多数历史题材和重要人物都是政治题材和政治人物,而中国过去几千年专制社会的政治史就是一部专制集权、个人崇拜、充满阴谋和罪恶的人治的历史,没有一个帝王和王朝有例外。离开这一历史真实,就无法成功地塑造出所谓的帝王形象。冷静回眸,已往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帝王宫廷片,又有哪一部不是以其剧情中的皇位争夺、争风吃醋、权术阴谋、凶杀征伐而吸引观众的?也许,艺术家们制作历史剧、帝王剧当然可以帮助观众认识历史、批判历史,但试想一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治因素根深蒂固的社会里,在社会风气没有根本好转、干部制度还存在许多弊端的情况下,在民主与法治观念远未深入人心、实施依法治国尚任重道远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能以一个个凭借世袭集团和阴谋诡计实现所谓个人价值的典型帝王事例,去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民主、法治观念,树立健康的现代公民人格呢?《雍正王朝》播出后,出现了一些令人惊诧和深思的现象,不少官员一甩往日的繁忙,日日准点端坐于荧屏前,专注于宫廷斗争的进程;一些向来限制孩子看电视的家长,这次破例准许他们看完《王朝》的全部;在课间休息时,在傍晚放学的路上,不少中小学生竟能信口背出所谓“皇阿玛”和主子奴才们的台词,像模像样地做出所谓“龙虎气概”和奴才下跪的动作。慨兮复叹兮!一群早已死去的主子和奴才何以数百年后如此阴魂不散呢?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坚决痛斥领导制度、干部制度中存在的集权制、家长制及人身依附关系等腐朽作风,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而贯穿《王朝》全剧的恰恰都是这套活灵活现的腐朽专制作风。在一个民主法治先天缺失的国度里,人们能否在欣赏“腐朽”的同时真正扬起批判的武器?在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将镜头对准历史烟尘中的帝王深宫和权术阴谋呢?如果说色情戏、暴力戏会直接毒化社会风气、腐蚀青少年,那么,帝王戏所展示的专制思想和奴性意识,对社会心理潜移默化的毒害和污染将更甚!评论二:《雍正王朝》是历史正剧吗?我并不认同“文革”对“帝王将相文艺”的“左”倾讨伐,但如果“帝王戏”越过了多元化的合理背景而畸形“繁荣”,恐怕也不正常。 今非昔比。但有趣的是从80年代起,史学界与文艺界都一反民国以来对“满清”的贬斥,竞相掀起歌颂清代帝王的浪潮。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以至多尔衮、孝庄文皇后,个个雄才大略,人人奋发有为,圣明君主之多开历朝未有之盛。这种全盘否定远古传统与极为美化近古帝王的二潮并存现象很耐人寻味。90年代后,“大清颂”的调子更越唱越高了,以至出现“满台大辫子”、“五个乾隆(或七个慈禧等等)闹荧屏”的景观。这里除了市场经济中娱乐文艺自然繁荣的成份外,因回避现实的遁世自娱式“说古”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源自港台的“戏说乾隆”式帝王剧在大陆出现了青胜于蓝的流行,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近来帝王剧出现了新景观,这就是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它以大投资、高档次、权威参与、“大片”派头、舆论宣传加上市场炒作,掀起了空前的“雍正热”。面对这个满口现代话语的有为之君大红大紫,一些史学家乃至爱新觉罗后人纷纷作证说雍正的“政绩与人品”的确伟大,该剧从“大的氛围”、“历史事件”直到“器物层面”的细节都很“真实”云云。倒是据说改编所自的小说原作者二月河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个“高大全”的雍正难以认同,对电视剧“把雍正塑成无私无畏的、一点缺点也没有的人”颇有微词。的确,电视剧中的雍正与二月河小说中的形象已判若两人,而与历史上的雍正更是相差万里。应当说这部片子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精彩的,要求创作的作品完全真实而不虚构更无必要。问题在于该剧编导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否认是在“戏说”雍正。该剧也确实是按照极鲜明的价值取向来编排的,并非消闲性的“戏说”可比。然而该剧不仅远离历史的真实,而且这一远离所体现的取向更属落伍。从“戏说”乾隆到“歪说”雍正,标志着近年来帝王剧景观的一个新发展,而如果说遁世的“戏说”本无害,欺世的“歪说”就更无益了。予以辩正,诚属必要。雍正是不是无私的“道德皇帝”?历史上的雍正政绩虽无剧中夸张的那样显赫,但应当说还是个有为之君。传统史观因其残暴而抹杀其政绩的确不公,近年来史学界在这一点上是几成共识的。然而在专制的“家天下”,有为之君未必有德,本也不足奇。如唐太宗的杀兄诛弟、霸占弟媳、逼父夺位,武则天的连杀亲子乃至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明成祖的叔夺侄位、株连“十族”,隋文帝的谋杀小外孙而篡其国,等等,就反映了绝对权力导致绝对之恶的规律和专制极权具有的“道德淘汰机制”。历史上九重之内的宫廷阴谋、厚黑者胜,是不胜枚举的。今天的历史观没有必要把帝王的治国能力与其“得国之正”混为一谈。过去人们以雍正“得国不正”而漠视其治国之绩;如今的电视剧为张扬其治国之绩而把他的“得国”说得高尚无比,其实都是基于同一种陈腐观念。当然更重要的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事实。与历史上的其他“得国”不正者相比,雍正的特点在于他的“得国”不仅在后世常受谴责,而且在他在位时就有“流言”顶着严刑峻法而四处播散。为了平息指责,雍正挖空心思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以自辩,我们今天看到的电视剧就是以这本奇书中的雍正自道为基础而进一步拔高的。根据这种说法,雍正本无心于大宝,只是目睹时艰,“为社稷百姓着想”,又受了父皇嘱其改革除弊之重托,才勉承大任,做了这“有国无家”、尝尽“人间万苦”的社会公仆。而他的政敌则个个阴险恶毒,以私害国害民,大搞鬼魅之伎,与他不仅有“改革”和“保守”的路线斗争,而且有善与恶、光明正大与阴谋诡计的人品较量。他们不顾雍正的宽宏大量,怙恶不悛,死不改悔,不仅在雍正继位前妄图篡国,而且在整个雍正年间都猖狂作乱,从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军事政变,为破坏“新政”、谋害雍正而无所不用其极。而雍正在忍无可忍时才发动正义的反击,但依然宽宏待敌,仁至义尽。通过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给大逆犯曾静享用丰盛御膳、自己大义灭亲杀爱子,却对主要政敌“阿其那(狗)”不忍加诛等“感人场面”,电视剧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爱民第一、勤政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仁德天子之浩荡皇恩!这样的歪说也未免太离谱了。封建时代的宫廷阴谋往往成为千古之谜,说法众多难以统一并不奇怪,可是在雍正问题上无论怎样众说纷纭,严肃的史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大义觉迷录》中的雍正自道,包括那些高度评价雍正政绩的人在内。因为该书的拙劣编造早在当时就已是欲盖弥彰,以致雍正一死乾隆立即把它列为禁书。正如我国一流清史专家集体编著的最近著作《清代简史》(多卷本《清代全史》简编本)所说:“由于胤与隆科多合谋取得帝位,事出仓猝,密谋不周,以致漏洞很多。雍正即位后,花了很大气力堵塞漏洞,但越堵越漏,《大义觉迷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对这样一种连雍正的儿子和指定继承人都羞于示人的编造,这部“历史正剧”的编导却不仅全盘接受,还锦上添花,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冯尔康先生是国内史学界倡导给雍正翻案的代表,曾誉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冯先生对雍正伪造历史的劣行也深有体会。中国素有标榜直笔的“史官文化”,虽然实际上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像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涂改档案,伪造史料,则还是罕见的。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冯先生也感叹曰:雍正“爱改史料,实是一个大毛病。”(冯著:《雍正传》522页)宫中档案尚要改,何况《大义觉迷录》这样的宣传品?而雍正所以有此种爱好当然不是闲得无聊,实在是他亏心事做得太多了。就以雍正“得国”而言,虽然九重之内的许多细节已成千古之谜,民间种种流言也未必可信(如改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之说显然不实),但今天已能确证的事实是:第一,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胤与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局势,真情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而《大义觉迷录》所讲的“八人受谕”(即雍正到畅春园以前康熙已向隆科多及七位皇子下达了传位诏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造呢?第二,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现仍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它之为雍正伪造是铁证如山的,冯尔康先生也指出:“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同上书62页)当然,冯先生并不认同雍正“篡位”说,但他没有解释:不篡位为什么要矫诏?第三,康熙末年诸皇子在朝臣中声望最高的是皇八子胤 ,康熙本人最器重的是皇十四子胤 ,而胤(后来的雍正)并无任何特殊地位。因而其继位大出人们意料。这一背景是明摆着的。第四,雍正即位后立即把康熙晚年的近侍、常传达康熙旨令的赵昌诛杀,当时在京的外国传教士马国贤称此举“使全国震惊”。接着又下令要群臣把康熙生前所发的朱批谕旨全部上缴,严禁“抄写、存留、隐匿”。这显然有杀人灭口与防止秘情外泄的嫌疑。第五,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隆掌宫禁,传“遗诏”,而年则为雍正派往西北监控争位主要对手胤 的亲信。即位后雍正一时不顾君臣之礼地大捧他们,称自己不识隆才,“真正大错了”,说隆是先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对年更称为“恩人”:“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还检讨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如此肉麻世所罕闻。然而大位一稳,雍正很快翻脸杀了隆、年二人。尤其可怪的是杀隆科多时还特别宣称先帝临终时“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东华录》雍正五年十月)当年被视为“遗诏”传人的人如今竟被认为根本不在场!如非杀人灭口而是仅仅因为其他罪过,这话从何说起呢?此外,雍正即位后似乎害怕康熙亡灵,弃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而不往,避康熙之陵墓而另在京城相反方向创建西陵作为自己的归宿,等等,都是后人断定雍正“得国不正”的根据,这一切决不是“雍正的政敌造谣”所能解释的。显然,雍正谋位成功只是“厚黑学”的成就,何尝有丝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影子!正如冯尔康先生所言,他“结党谋位”至少在康熙五十二年(即康熙死前九年)已开始,“追求储位已发展到不顾罹罪的程度”(同上书48页)。当然,专制时代宫廷斗争无道德可言,“谁上台手脚都不干净”,雍正的政敌也未见得比他好。基本信息语言:国语地区:大陆所获奖项:《雍正王朝》获1999年大众评选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等8个项奖,并获得1999年国家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最佳导演提名奖等6项大奖。此外,还获得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报联合评出的最佳电视剧金奖及最佳导演奖银质奖。制作公司: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湖南长沙电视台碟片数/碟层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