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全本泰山刻石(精)/中国书法二十八经典(中国书法二十八经典)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书法教程,软笔书法,
品牌: 孟威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8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30525999
·条形码:978753052599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8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书法二十八经典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发始皇登泰山立石封禅。刻钻辞于所立之石,又名《封泰山碑》。据《金石粹编》记载:“石高四尺五寸,广一尽四寸。”现泰山顶有复制品。
《泰山刻石》笔画沉着、厚重,结实敦实、庄严。特别是二世诏部分,用笔自然流畅,结字也较前部稍有放纵,而总体不失肃穆、庄严之感。所以清代何子贞在《跋二十九字本》中写道:“秦相易古籀为小篆,遒肃有余而深噩之意远矣。”
编辑推荐精选原碑,双本放大
双勾摹写,修损补遗
通篇注译,疑难解析
图文并貌,版本考略
序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帖,无论是碑帖本身与相关文字,还是整体构成与形式装帧,显然和其他字帖有所不同。我们在这里做如下说明:
一、经典之界定:
列入“中国书法二十八经典”的碑帖是: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颜勤礼碑》;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苕溪诗帖》: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行草选粹;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怀素《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帖》、黄庭坚草一书《李白忆旧游诗卷》;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贺捷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十三行》、虞世南《破邪论一序》;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黄道周小楷选粹;《毛公鼎》;《石鼓文》;《泰山刻石》;《峄山刻石》;
《石门铭》;《郑文公碑》:《龙门四品》;《张玄墓志》、《元略墓志》;《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
以“中国书法二十八经典”作为丛书之名,基于正(含小楷、魏碑)、草、隶、篆、行,诸种书体,每种选择四大经典的编辑初衷,更以此二十八经典搭建中国书法整体框架的宏观构想。今日之时代,体系渐被解构,经典连遭批判,而我们要确立经典、重建体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是,我们坚持要依赖书法本身所蕴藏的几千年中国历史的积淀及其所维系的与中国文化相连的一丝血脉。对于学书而言,无论初习或是深修,经血写体系都应是抛合不开、割裂不断的。
文摘插图:

后记秦代篆书作为一种书体,无疑已成为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中,秦篆一直被视作是六国文字后,中国历史以“书同文”的方式被国家强制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而秦代的刻石文字也始终担当着秦代篆书的典型范式。
然而秦代刻石的真实可靠性,首先成为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与同时期的“诏版”、 “权量”文字的对照之下,刻石文字严谨、整饬的特征自然凸显出来。加之楚简帛文字及睡虎地秦简等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更进一步使人们对秦代刻石文字的普及使用产生疑义。在流传至今的秦代刻石中,《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皆为翻刻,《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自然成为仅存重要的例证,但我们仍然无法确定此二刻石尽为秦时旧样,尤其以《泰山刻石》中某些字的篆法、结体,至少有台一龙混杂之嫌。
胡健兄从事秦汉书学史研究有年,兼以篆体擅场。此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刊行,既要保持原拓的古雅与静穆,又要顾及初学临摹的需要,因合乎修残补遗的体例,特手摹一过,双钩以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