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门庭(北京地理)
分類: 图书,建筑,综合,
品牌: 新京报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1704150
·条形码:9787801704153
·包装版本:2005-11-0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丛书名:北京地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醇亲王府、恭王府、摄政王府、僧格林沁府、和敬公主府……一座座威严神秘、充满传奇色彩的王府,凝结清代历史、文化、建筑、生活艺术之精华。李鸿章故居、荣禄故居、段祺瑞故居、盛宣怀故居、完延麟庆故居……权倾一时的政客豪强之煊赫府第,如今大多分崩离析,“苟延残喘”。本书是“北京地理”文化丛书之一,精选京城最具代表性的王府豪门,通过记者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民间记忆,发掘其历史与人文价值,关注其保护现状与未来命运。视角独特的摄影图片,呈现华丽与苍凉的双重视觉。
“北京地理”的第一辑包括《名家宅院》、《民间绝艺》、《王谢门庭》三本,从民间,到名人,到王侯,这三个系列各有千秋,正可形成对北京不同历史文化层次的表述,在当今北京城市巨变,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之时,作这样的探索是必要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演进不曾中断,是举世罕见的奇观,历史文化在今天仍在以表面的或潜在的方式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媒体推荐书评
这个城市,向你呈现的是如此动人的图卷,千年历史的余温尚能真实地
触摸,物质的遗存仍是那般地合用,虽然积下了一些尘土,但掸一掸并不碍
事。这是怎样的一部大书啊,我这十多年的探索,尚不及只鳞半爪,可每一
次的行进分明使我的灵魂舒朗开来……我的心开始了这样歌唱,沉醉在历史
长河之中。——王军/《城记》作者、北京史学者
在我们的梦想中,北京既是这本书的画中人,还是它的读者、鉴定者和
收藏者,最重要的是,它才是那位伟大而神秘的作者。
——吕约/新京报《北京地理》丛书执行主编
在时间与时间的洪流中,新京报幸好是这样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报纸,
他一边是高扬责任、情怀无限的新闻旗手,一边是温文解剖学雅、经时治世
的知识英雄,一边是留存历史、诗意栖居的文化先锋……新京报丛书,新京
报人文精华的集结。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编辑推荐醇亲王府、恭王府、摄政王府、僧格林沁府、和敬公主府……一座座威严神秘、充满传奇色彩的王府,凝结清代历史、文化、建筑、生活艺术之精华。李鸿章故居、荣禄故居、段祺瑞故居、盛宣怀故居、完延麟庆故居……权倾一时的政客豪强之煊赫府第,如今大多分崩离析,“苟延残喘”。本书是“北京地理”文化丛书之一,精选京城最具代表性的王府豪门,通过记者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与民间记忆,发掘其历史与人文价值,关注其保护现状与未来命运。视角独特的摄影图片,呈现华丽与苍凉的双重视觉。
目录
序
摄政王府:在银安殿前遥想当年宫闱风云
醇亲王府:威严的北府和破败的南府
恭王府:折射半部清史的北京明珠
僧格林沁府:朱门里散发着民间的人情味
郑王府:在现代化的碎片中寻找王府旧制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勇士
科尔沁大草原,天地宽广,自元迄清,英雄辈出。北京炒豆胡同里,满
蒙名将僧格林沁王府,平常得竞像百姓人家,而它守望的姿态,却暗示着历
史对永恒价值的肯定,这一价值就是忠诚、神圣和光荣。昔日,那角柜上帽
盒里的御用貂冠,紫檀柜里的黑狐腿马褂;古董架上的翡翠烟壶、白玉扳指
、碧玉翎管、黄辫珊瑚穗、豆大荷包,都显示了"博德罗巴图鲁"称号的功绩
。
僧格林沁,清嘉庆十六年生,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的后
裔,来自草原最能征善战的科尔沁左后旗。因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郡王、索特
纳木多布斋与清嘉庆皇帝的女儿庄敬和硕公主结婚后一直没有儿子,道光皇
帝便指令僧格林沁为其做嗣子。而在传说里,僧格林沁的发迹还与皇帝的吉
梦有关。
在僧格林沁十四岁时,索氏去世,他被袭封为多罗郡王。24岁时已经深
得皇上信任的僧格林沁开始担任御前大臣。此后仕途一日千里,出入宫禁,
请旨领军,僧格林沁"忠勇朴诚,仪表非常",又"骁勇善骑射",很有蒙古人
的剽悍风格,他统领的蒙古马队一直是北中国的屏障。
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后,僧格林沁被晋升为亲王,并被赐以
"博德罗巴图鲁"的称号。不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被任以钦差大臣,防
守天津大沽口。大沽口战斗是必败无疑的,因为实力太悬殊。清军退守张家
湾和八里桥后终于不敌联军强大的火力而大败。败下阵来的僧格林沁开始经
历他一生当中的低潮:削爵、免官,夺去三眼花翎。
勇士总是不会被遗忘的,很快,清朝廷又让他官复原位,一切如前,并
派往山东、湖北一带"剿捻"。捻军首领赖文光也是一代名将,僧格林沁带着
他的蒙古骑兵与捻军交战多次后,1865年的5月,在山东菏泽地区的高楼寨
战役中,被捻军设伏击毙。勇士的生命总是与战场连着,血总是在战火中燃
烧,战死沙场是勇士最好的归宿。就此,这位忠心耿耿的清末猛将在硝烟中
永远隐退沙场。他用最决然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王朝的忠诚与对战场的热
爱。P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