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依然(萌芽50年精华本)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作品集,中国,当代,
品牌: 马原
基本信息·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9133570
·条形码:9787539133577
·包装版本:2006-0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萌芽50年精华本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风景依然》(萌芽50年精华本)特精选余华、陈村、马原、彭见明等作家的小说,集成此精华本,奉献给广大读者。《萌芽》50岁了,依然还是萌芽。年轻的血液奔涌,使得《萌芽》永远年轻。《萌芽》创刊50周年之际。
媒体推荐书评
为了纪念《萌芽》创刊50周年,我们选编了“《萌芽》50年精华本”,集中展示《萌芽》50年来发表的优秀作品。这套精华本分“小说卷”四本、“纪实文学卷”一本、“散文诗歌卷”一本,内容均按作品发表年代编排。从中,可以读出社会50年流变的轨迹。我们把这套书献给50年来《萌芽》的读者们,正是几代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萌芽》才得以保持青春活力。
编辑推荐《风景依然》(萌芽50年精华本)为了纪念《萌芽》创刊50周年,我们选编了“《萌芽》50年精华本”,集中展示《萌芽》50年来发表的优秀作品。这套精华本分“小说卷”四本、“纪实文学卷”一本、“散文诗歌卷”一本,内容均按作品发表年代编排。从中,可以读出社会50年流变的轨迹。我们把这套书献给50年来《萌芽》的读者们,正是几代读者的关心和支持,《萌芽》才得以保持青春活力。
目录
总序:50岁了。还是萌芽
那山 那人 那狗
秦川雨
险闯乌呼森山谷
第二十一个深夜
高丽洞
……[看更多目录]
序言《萌芽》50岁了,依然还是萌芽。年轻的血液奔涌,使得《萌芽》永远年轻。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第一任主编哈华在创刊词中说:“我们选择了‘萌芽’作为刊物的题名,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就是代表着新生的意思;另一方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26 年前,鲁迅先生曾经办过一个刊物叫做‘萌芽’,当时正是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时候。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指出:‘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办刊物,编丛书,搞文学团体,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青年一代,‘萌芽’正是其中的一个工作。我们目前迫切的问题,正是要培养出大群文学的新战士,一批一批地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我们选择了‘萌芽’,正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文学青年的精神;对我们来说,也就是一种鼓舞和鞭策。” 50年来,《萌芽》一以贯之地按照创刊时确定的宗旨办刊。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年轻作家在《萌芽》发表了他们的处女作,并以此为起点踏上文坛。不久前去世的优秀作家陆文夫的代表作《小巷深处》就发表在《萌芽》1956年11月的下半月号。
196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纸张供应困难,《萌芽》被迫停刊,至1964年 1月改为月刊复刊;1966年8月又因“文化大革命”再次停刊,至1980年1月复刊至今。在第二次复刊以后的25年里,中国文学界新涌现的优秀作家几乎都在《萌芽》留下了他们最初的足迹,这使我们感到骄傲。
1996年1月,基于时代的变化,《萌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版,更强调文学的普及和推广,更多着眼于提高青年人的文学素养,占领文化市场。改版至今也已经整整10年了,实践证明这次改版是成功的,《萌芽》杂志的发行量稳定在50万份上下,创造了《萌芽》历史上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为了纪念《萌芽》创刊50周年,我们选编了“《萌芽》50年精华本”,集中展示《萌芽》50年来发表的优秀作品。这套精华本分“小说卷”四本、 “纪实文学卷”一本、“散文诗歌卷”一本,内容均按作品发表年代编排。
从中,可以读出社会50年流变的轨迹。我们把这套书献给50年来关心和支持《萌芽》的读者们。你们有的可能已经进入老境,有的还正当盛年,也有的今天还正是生机勃发的年轻人,代人曾经关注过的一本刊物,就是依靠了你们的支持,才得以保持青春活力。
巴金先生曾经在《萌芽》创刊号上撰文《祝青年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他说,“作为编辑工作者,你们应当把自己看作这个园地的园丁,你们做的不仅是介绍、展览的工作,你们还有将‘萌芽’培养成树木的责任。” 50年来,历任《萌芽》的老编辑们,就是按照巴老的要求,默默地、勤勤恳恳地经营着这个园地;我们也会继续像老编辑们一样,继续为“萌芽”培土、浇水、施肥,让文学的园地蔚然成林。
感谢50年来为《萌芽》贡献了心血的老编辑们。
感谢50年来供养了《萌芽》的读者们。
文摘书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
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于干净净
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
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
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
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
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
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
边。呵呵,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
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
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
,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地,莫要惊醒了大地的
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
路了。出门就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
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
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呵,想
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
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
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