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高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高中,综合,
品牌: 雨果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568 页
·出版日期:1982年
·ISBN:7020056946
·条形码:978702005694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主义小说,于一八三一年初版问世。此时正值雨果在一八三0年革命的影响下,从保王主义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因而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善良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会人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王权的专横暴虐。作者明确指出,迫害爱斯梅拉达的,首先是教会的当权人物――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因自己罪恶的欲念得不到满足,便疯狂地陷害这个无辜的少女;其次是宗教法庭,他们以偏见迷信为依据,严刑逼供,制造冤案;还有贵族公子弗比斯,从精神上摧残、打击了这颗纯洁的灵魂;最后封建专制制度的最高体现者――国王――则亲自下令“绞死女巫”,并残酷镇压了企图救助爱斯梅拉达的人民群众。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0卷小说、26卷诗歌、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雨果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820—18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和他从小崇拜的夏多布里昂影响较深,他曾在《颂歌集》中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1827—1848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写有诗歌《东方吟》(1829)、《黄昏之歌》(1835)和《光与影》(1840),剧本《克伦威尔》(1827)和《爱尔那尼》(1830),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克伦威尔》因剧本不符合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其《序言》却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爱尔那尼》的上演成功是浪漫主义在法国胜利的标志。1841年,雨果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848年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诗歌有《惩罚集》(1853)、《静观
集》(1856)
编辑推荐《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美丽姑娘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原序
定刊本附记
第一部
第一卷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可怜的甘果瓦!无论是圣·若望的双料大爆竹发出的声响,二十支火绳
枪的放射,比里炮塔上著名的古炮的射击(在一四六五年九月二十九日那个
巴黎被围的星期天,这种古炮一炮就打死了七个庇卡底人),或者是庙门贮
存的弹药的爆炸,在这个庄严的激动人心的时候,都不会像从守门人嘴里说
出的“波旁红衣主教大人到”这几个字那样震动他的耳朵。
并不是甘果瓦畏惧或者看不起红衣主教,他既没有这种懦弱也没有这种
傲慢,用我们现今的话来说,他是那些人里的一个,他们具有高尚、坚决、
中庸、温和的精神,永远懂得站在一切的中央,有着满脑子的理智和自由主
义的哲学思想,同时又是十分尊敬红衣主教的折衷主义者。哲学家是属于高
贵的永不绝灭的种族,像另一位亚里安娜一样,智慧也好像给了他们一团线
,使他们从洪荒时代开始,就能顺着线球穿过人类事物的迷宫。在任何时代
都可以找到这类人,他们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他们总是能适应一切时代
的,除开我们的甘果瓦不算,假若我们可以把他应得的这份声誉归在他身上
的话。他在十五世纪可能是他们的代表。确实是他们的这种精神鼓舞了杜·
布厄尔神甫,使他在十六世纪写出了这些永远值得流传下去的话:“我在籍
贯上是个巴黎人,说起话来是个自由论者,因为巴黎人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就
是自由讲话的意思。我甚至把这个词用到红衣主教大人们和太子贡蒂殿下的
叔父和弟兄身上,同时对他们的高贵怀着敬意,不得罪他们的任何一位侍从
,而他们的侍从相当多呢。”
那么,使比埃尔·甘果瓦不愉快的,并不是他对于红衣主教的怨恨,也
不是轻视他的莅临。正好相反,我们的诗人有着过多的良知和太破的上衣,
他并不特别担心他的序幕里隐喻太多,更不怕他对法兰西狮王的称颂会给那
高贵的耳朵听见。但是人们高贵的天性中占优势的并不是兴致,我猜想,诗
人们的天性可以用“十”这个数字来表现。假若我们让化学家来分析,就像
拉伯雷所说,那就一定会发现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是兴致,而十分之九是自尊
心。可是当大门为红衣主教打开的时候,甘果瓦那在一致赞赏的气氛里膨胀
起来的十分之九的自尊心,就变成了一种深深的狂热,致使我们刚才在诗人
们的天性中指出的那种兴致,仿佛给窒息了似的消失得半点不剩了。此外这
一兴致也是一种可贵的组成部分,诗人如缺少这种对现实和人类的感情,便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