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高中部分)(修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戏剧与曲艺,古代戏曲,
品牌: 王实甫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1995年
·ISBN:702005689X
·条形码:9787020056897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享誉中外的名作,在于它思想深刻和艺术的完美。《西厢记》是歌颂爱情的,而爱情是人类追求自身解放的先行者。人类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首先提出来的是爱情要求,是婚姻自由。爱情总是与自由平等联系在一起而与传制格格不入的。《西厢记》的进步性就在于它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缔结婚烟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聪明或愚笨。“有情的”三字是《西厢记》精神的点睛所在,《西厢记》所歌颂的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社会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普天下人的理想和愿望。这是《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不仅高于前代、高于同代婚姻恋爱作品的地方,甚至明代清代的戏曲作品,也没有能够超越它。
《西厢记》歌颂爱情,也赞美为争取理想实现而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
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戏剧家。一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一说关汉卿作)、《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有散曲戡首。剧作多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典型的妇女形象。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
编辑推荐《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唐德宗时,洛阳才子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故相国崔珏之女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在丫鬟红娘相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代言人——老夫人设下的重重障碍,历尽悲欢离合,最终结为夫妻。本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缠绵悱恻,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前言
西厢记五剧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楔子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双调】【新水令】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香烟云盖结,
讽咒海波潮。幡影飘飖,诸檀越尽来到。
【驻马听】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半天风雨洒松梢。侯
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
。
(末见洁科)(洁云)先生先拈香,恐夫人问呵,则说是老僧的亲。
(末拈香科)
【沉醉东风】惟愿存在的人间寿高,亡化的天上逍遥。为曾祖父先灵,
礼佛法僧三宝。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
佛哕,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夫人引旦上云)长老请拈香,小姐,咱走一遭。(末做见科)(觑聪云)为
你志诚呵,神仙下降也。(聪云)这生却早两遭儿也。
(末唱)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元来是可意种来清醮。小子多愁
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
腰。妖娆,满面儿扑堆著俏;苗条,一团儿衡是娇。
(洁云)贫僧一句话,夫人行敢道么?老僧有个敝亲,是个饱学的秀才,
父母亡后,无可相报,对我说,央及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贫僧一时应允了
,恐夫人见责。(夫人云)长老的亲,便是我的亲,请来厮见咱。(末拜夫人
科)(众僧见旦发科)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著法聪
头做金磬敲。
【甜水令】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稔色人儿,
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时节泪眼偷瞧。
【折桂令】著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
露滴花梢。大师也难学,把一个发慈悲的脸儿来朦著。击磬的头陀懊恼],
添香的行者心焦。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
(洁云)风灭灯也。(末云)小生点灯烧香。(旦与红云)那生忙了一夜。
【锦上花】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扭捏著身
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红云)我猜那生——
黄昏这一回,白日那一觉,窗儿外那会镬铎,到晚来向书帏里比及睡著
,千万声长吁捱不到晓。
(末云)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
P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