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程(第3卷):元明清时期(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文史哲,
品牌: 陈支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309047990
·条形码:978730904799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通史教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撰。
重点撰述如下历史过程: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统一的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和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叙述逻辑贯通全书,系统地表达了对中国历史进程问题的创新性思考。
《中国通史教程》在各有关问题上力求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本完整地把握了传世的与出土的历史资料及其基础研究背景,大量吸收或讨论了相关领域前沿研究的积极成果。在此前提下,各卷作者以其长期研究积累,分别阐述了立论明确、论证规范的独到见解。
第三卷《元明清时期》撰述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期,中华各民族、中华大一统国家、中华古代文明的普遍发展和传统经济的局部变化,以及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反抗外部侵略势力并开始尝试向近代化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本卷设立了元时期、明至清道光时期和晚清时期的概述部分,进而对各时期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中外关系等展开了较为系统又有新意的阐述,力图体现通史与专门史的基本统一。
作者简介姜义华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理性缺位的启蒙》、《中华文化读本》、《史学导论》等。
陈支平 厦门大学人文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等。著有《明史新编》、《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等。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院院长、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十八世纪广东米价分析》、《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等。
王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著有《黄河故道考辨》、《元朝政治史研究》、《韩日中交涉史考》、《中外关系史地研究》等。
郑剑顺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晚清史研究》、《甲申中法马江战役》、《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研究》等。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江南丝绸史研究》、《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等。
王日根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等。
编辑推荐本书为《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撰述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期,中华各民族、中华大一统国家、中华古代文明的普遍发展和传统经济的局部变化,以及19世纪中期之后,中国反抗外部侵略势力并开始尝试向近代化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内容涉及对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风尚习俗、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变迁、中外关系等的阐述,力图体现元明清时期的社会面貌与经济发展。
目录
关于本卷几个问题的说明 姜义华
第一章 元时期概述
第一节 漠北合一和蒙古国的征战
一、蒙古的起源与漠北的统一
二、蒙古国的征服战争
三、漠北的建设与汗国的分裂
第二节 元朝的建立与社会政治
一、元朝的建立与中国的统一
二、政策的演变与帝位的争夺
三、短暂的改革与政治危机
第三节 民族压迫与民族融合
一、推行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二、民族融合的缓慢进程
三、边疆治理与经济文化建设
第四节 社会动乱与元朝的灭亡
一、社会矛盾激化与白莲教的传播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地方割据
三、朱元璋削平南方势力和北伐大都
第二章 明至清道光时期概述 陈支平
第一节 从“洪永盛世”到宦官专权
一、明初的由乱入治与“靖难之役”
二、从正统到正德年间政治格局的演变
三、明中期的吏治败坏与社会矛盾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王朝更替
一、嘉靖万历年间的内阁纷争与张居正改革
二、明末的政治没落与北边危机
三、农民大暴动与清兵入关
四、南明政权的覆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三节 暗潜危机的“康雍乾盛世”
一、清朝前期的统治政策
二、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四、清朝国力由盛入衰的逐渐转化
第四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社会政治危机
一、统治阶级日益衰败
二、财政亏空,边防废弛
三、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概述 郑剑顺
第一节 外国列强叩关与侵华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鸦片战争
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
三、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与民众抗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各地的反洋教斗争
三、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统治危机与维新变法
一、辛酉政变
二、同光年间的洋务运动
三、维新变法运动与戊戌政变
第四章 元明清时期的典章制度 范金民
第一节 政治制度
一、中央政治体制
二、地方行政制度
三、教育科举与官员选拔制度
四、法律制度
五、军事制度
第二节 经济财政制度
一、土地制度与地租形态
二、赋税徭役制度
三、财政与金融制度
第五章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范金民
第一节 农业的缓慢进步与边疆的开发
一、农作物的改进及经济作物的推广
二、农业技术的迟滞与生产的起伏
三、农田水利与边疆开发
四、林业、渔业和畜牧业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的转型和发展
一、官营手工业向民间手工业的转变趋向
二、手工业生产的拓展与局限
三、手工业生产方式及其特点
四、近代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活跃
一、国内贸易的发达与商品流通
二、地域商帮及其经营特色
三、城镇经济与市场网络
四、海外贸易与白银货币的发展
五、西方殖民势力冲击下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第六章 人口变迁与社会关系 王日根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迁移流向
一、人口数量与地区分布格局的变化
二、人口政策与国内人口迁移的类型
三、海外移民的激增及其流向
第二节 阶级结构与社会关系
一、社会等级结构与阶级关系
二、贵族的兴衰更替与阶级关系的复杂化
三、生业的扩展与城乡关系的多样化
第三节 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
一、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演变及其衰落
二、乡族组织与宗法关系
三、民间宗教与秘密组织
第七章 社会生活与风尚习俗 王日根
第一节 婚姻家庭与日常生活
一、婚丧嫁娶
二、家庭结构
三、日常生活与消费趋向
四、运输、商路与交通方式
第二节 社会礼俗与民间习俗
一、社会礼俗的变化
二、岁时节令风俗
三、民间文化娱乐
第三节 社会风尚的时代特征与地域差异
一、社会风尚的时代特征
二、社会风尚的民族与区域差异
三、“西风东渐”下的民俗流变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王日根
第一节 理学的北传与心学的崛起
一、理学的北传及其官方地位的确立
二、心学的崛起与分化
三、理学异端与社会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经世致用与西学为用
一、儒学的“由王返程”与实学的兴起
二、传统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三、“西学东渐”与“中体西用”
四、大同思想与民权启蒙
第三节 宗教传播与中西冲突
一、“也里可温”与耶稣会士
二、“礼仪之争”与禁教令
三、不平等条约下的传教活动
第四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元代杂剧及散曲的成就
二、明清小说与其他通俗文艺
三、晚清小说的发展与变化
四、绘画与书法艺术
第五节 史学成就与汉学兴衰
一、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二、乾嘉汉学的兴盛与衰落
三、官方学术及类书、丛书的编纂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缓慢进步 王 范金民 陈支平
第一节 元代的科技成就
一、郭守敬与《授时历》
二、王祯与《农书》
三、地理勘测与《舆地图》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
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达
二、明代后期的科技进步
三、清代科技的缓慢发展
第三节 晚清科技向近代化的转变
一、军事工业中的科技水平
二、民用机器工业与近代科技
三、近代科技知识与专门人才
第十章 元明清时期的中外关系 王 王日根 陈支平
第一节 元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一、元朝与钦察、伊利汗国的关系
二、元朝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三、元朝与欧洲的关系
第二节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自守
一、郑和下西洋与朝贡贸易
二、沿海倭患与抗倭援朝
三、鸦片战争前清朝的闭关自守
四、中俄边界与东正教布道团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外交
一、不平等条约的严重后果
二、国力衰退下的外交机构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三节 民族压迫与民族融合
一、推行民族分化和压迫政策
作为元朝统治者的蒙古贵族,吸收了前朝完颜金的民族分化政策,根据不同民族及其被征服时间的先后,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任用官吏、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和待遇及其他方面,有种种不平等规定。这种人分四等的制度,是元朝法定的等级制度。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姓”,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这部分人包括原“尼伦蒙古”、“朵儿列斤蒙古”各个分部及札刺亦儿、塔塔儿、克烈、蔑儿乞、斡亦刺、八刺忽等。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钦察、唐兀、阿速、康里、乃蛮,乞失迷儿、畏兀儿、吐蕃等。第三等为汉人,又称汉儿、乞塔、札忽歹,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大汗统治的云南、四川居民,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为南人,又称蛮子、囊家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①。汉人和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元朝根据被征服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两等,利用汉人压制南人,以便分而治之。
四等人的政治待遇及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蒙古人居最高统治地位,享有特殊权益;色目人中的上层分子是元王朝统治各族人民的得力助手,在政治及社会上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南人;汉人除了少数官僚、地主投靠蒙古统治者而被笼络、利用外,其余人民与南人同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南人在四等人中处于最末一等,其地位不如汉人,连充任官吏的南人在与汉人出身的官吏发生争执时,也要忍气吞声。蒙古、色目贵族利用民族压迫政策欺凌汉人、南人,其中广大劳动人民更处于最受压迫和剥削的情形之下。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目的是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并未给普通的蒙古、色目百姓带来好处。元代蒙古、色目平民同样受压迫和剥削,贫苦的蒙古、色目人甚至被贩卖到异乡以至海外作奴隶。早在至元年间,即有蒙古人子女被当作商品,从泉州港贩卖到“回回田地里”去的记载。1303年元政府明文规定,对不畏公法将蒙古人口贩人番邦的人要严行治罪,并命令市舶司官员对出洋船只开航之际多用心检搜,发现“如有将带蒙古人口,随即拘留,发付所在官司解省”,这样严厉的规定,正反过来说明当时贩卖蒙古人口到海外的事态严重。1311年,河西地面的色目人站户因经受不住繁重的负担,加之天灾人祸而破家荡业,“致将亲属男女于权豪势要富实人家典买驱使,不能完聚”。1320年的情况表明,有回回、汉人、南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