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测健康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学,望闻问切,
品牌: 范晓清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22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9103878
·条形码:9787509103876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中医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先简单介绍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及中医望诊基本知识,重点讲述通过望诊来测试健康状况,如何望神、望形体、望头颈、望眼、望耳、望鼻、望口腔、望舌、望手、望足等,用中医辨证的诊断理论和方法,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以便及早进行诊治。
本书适宜各阶层人士和正在学习中医以及从事中医的医护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望诊是中医查病的第一步,是医生获取表象、体察虚实、辨别证候的下手功夫。本书介绍中医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本书尽力将中医有关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介绍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大众的日常保健有所帮助。
目录
第1章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八纲辨证及内容
四、病因辨证及内容
五、气血津液辨证及内容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十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吏
在我国的历史上,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公元前5
世纪,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就非常擅长于“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
所在”。后代的医家更是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中,从不同的方面不断地丰富和
发展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就以各个时期的医学经典著作为代表
,予以简要叙述。
(一)秦汉时期
1.《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
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四诊学说和辨证论
治的基础。该书认为,在诊断疾病时,应使用四诊的方法,并结合气候、水
土、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性情爱好等致病的内外原因,对
病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2.“诊籍”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就创造了对病人的姓名
、居住地址、疾病症状、治疗方药等内容进行详细记载的“诊籍”,来作为
复诊时的参考,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病历”。
3.《伤寒杂病论》公元3世纪初,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诊疗经验,用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充实了中医辨
证论治的理论。
4.《中藏经》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总结了他历年的
诊病经验,对证、脉、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