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工科,
品牌: 岳建平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030177878
·条形码:978703017787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工程测量》从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三个基本要素出发,详细介绍了相应的概念、仪器设备的使用、测量的实施以及数据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典型工程的施工测量方法及变形监测技术。此外,为适合工程管理的需要,补充了测绘项目管理的有关内容。
《工程测量》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农林、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工程测量》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测绘学介绍1
二、工程测量学介绍2
第二节 地面上点位的确定4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
二、地面点位置的确定5
第三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8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8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9
第四节 测绘工作的基本原则9
一、测绘的基本工作9
二、测绘的基本原则10
第五节 工程测量的现代进展11
一、现代工程测量技术11
二、发展展望13
思考与练习14
第二章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15
第一节 水准测量基本原理15
第二节 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及使用16
一、水准仪的基本结构16
二、水准仪的使用19
第三节 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及计算21
一、水准点21
二、水准路线21
三、水准测量方法23
四、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24
第四节 水准测量误差及仪器检校27
一、水准测量误差27
二、水准仪的检校29
第五节 精密水准仪介绍32
第六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34
一、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自动安平原理34
二、自动安平补偿器34
三、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使用35
思考与练习36
第三章 经纬仪及其使用38
第一节 角度测量原理38
一、水平角观测原理38
二、竖直角观测原理38
第二节 经纬仪基本结构及使用39
一、经纬仪基本结构39
二、经纬仪的使用43
第三节 水平角测量45
一、测回法45
二、方向观测法46
第四节 竖直角测量47
一、竖直度盘的构造47
二、竖直角计算48
三、竖盘指标差49
四、竖直角观测50
第五节 角度测量误差及仪器检校50
一、角度测量误差50
二、经纬仪检校53
第六节 电子经纬仪介绍57
一、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的主要区别57
二、电子经纬仪测角原理58
思考与练习60
第四章 直线定向与距离测量62
第一节 直线定向62
一、直线定向概述62
二、直线方向的表示法63
三、正、反坐标方位角65
四、坐标方位角的推算65
五、磁方位角的测定66
第二节 距离丈量68
一、距离测量概述68
二、钢尺一般方法量距69
三、钢尺精密方法量距73
四、钢尺量距误差来源与注意事项74
第三节 视距测量75
一、视距测量原理75
二、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步骤77
三、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78
第四节 光电测距原理及其应用78
一、光电测距概述78
二、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79
三、光电测距仪及其应用81
第五节 全站仪及其使用84
一、全站仪概述84
二、全站仪的使用84
三、全站仪使用注意事项89
思考与练习90
第五章 测量误差理论基础91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分类91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91
二、误差的分类91
三、多余观测92
四、学习误差理论知识的目的92
第二节 偶然误差的特性93
一、偶然误差的特性93
二、偶然误差的分布密度函数94
第三节 衡量精度的标准94
一、中误差95
二、极限误差95
三、相对误差96
第四节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97
一、误差传播定律的定义97
二、误差传播定律97
三、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100
第五节 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106
一、测量误差分析106
二、测量误差处理的基本方法110
思考与练习112
第六章 平面控制测量113
第一节 控制网概述113
一、国家平面控制网113
二、城市平面控制网114
第二节 导线测量原理114
一、概述114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115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116
四、查找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120
第三节 交会定点121
一、前方交会121
二、后方交会123
三、测边交会125
第四节 三角测量基本原理126
一、三角网概述126
二、三角测量基本原理介绍127
三、三角测量的基本工作128
思考与练习129
第七章 高程控制测量130
第一节 概述130
第二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131
一、技术要求131
二、观测方法131
三、测站计算与检核132
四、成果整理133
第三节 三角高程测量133
一、三角高程测量原理134
二、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严密计算公式134
三、三角高程测量的外业工作135
四、三角高程测量的内业工作136
五、三角高程测量计算实例136
第四节 跨河水准测量137
一、跨河水准测量的有关要求138
二、一般跨河水准测量布设形式与要求138
三、一般跨河水准测量观测程序138
四、跨河水准测量注意事项139
思考与练习139
第八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140
第一节 概述140
一、GPS的发展历史140
二、GPS定位系统的组成140
三、GPS坐标系统143
四、GPS系统的应用特点143
五、GPS系统的误差来源144
第二节 GPS卫星定位基本原理146
一、GPS卫星信号的基本结构146
二、GPS定位的基本观测量147
三、测距码伪距单点定位原理148
四、载波相位测量原理149
五、差分GPS观测技术151
第三节 GPS测量的实施152
一、技术方案设计153
二、选点工作154
三、GPS测量的观测工作155
第四节 GPS测量的数据处理156
一、观测数据的预处理156
二、基线解算157
三、平差计算158
四、技术总结与上交资料159
思考与练习159
第九章 地形图测绘160
第一节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160
一、地形图的比例尺160
二、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163
三、地形图图外注记167
四、地形图图式169
第二节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176
第三节 测量和选择碎部点的基本方法178
一、测量碎部点的基本方法179
二、碎部点的选择181
第四节 碎部测量182
一、经纬仪测绘法183
二、光电测距仪测绘法187
三、全站仪测绘法187
第五节 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和验收187
一、地形图的拼接187
二、地形图的检查188
三、地形图的整饰189
四、地形图的验收189
五、提交资料189
思考与练习190
第十章 地形图的应用191
第一节 地形图识读与分析191
一、地形图识读191
二、地形分析193
第二节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194
一、在地形图上量算点的坐标和高程194
二、在地形图上量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195
三、在地形图上量算直线的坐标方位角195
四、在地形图上量算直线的坡度196
五、在地形图上量算图形的面积196
第三节 地形图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198
一、按设计线路绘制纵断面图198
二、按规定坡度在地形图上选择线路199
三、确定汇水面积200
第四节 平整场地中的土石方估算200
一、等高线法201
二、断面法201
三、方格网法202
第五节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206
思考与练习206
第十一章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知识209
第一节 概述209
一、摄影测量的定义及分类209
二、遥感的定义及分类211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关系211
第二节 摄影测量基本原理212
一、航摄像片212
二、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215
三、摄影测量的基本公式216
第三节 航测成图的基本方法219
一、成图的简要过程219
二、像对的立体观察220
三、航测成图的基本方法221
四、航测资料在工程规划中的应用226
第四节 遥感技术及应用227
一、遥感系统227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227
三、卫星像片简介229
四、遥感的应用230
思考与练习234
第十二章 施工放样基本方法235
第一节 工程控制网的布设235
一、工程控制网的特点235
二、平面控制网的建立236
三、建筑方格网238
四、高程控制网的建立238
第二节 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放样241
一、水平距离的测设241
二、水平角的测设242
三、高程放样242
第三节 平面位置放样243
一、极坐标法放样243
二、直角坐标法244
三、全站仪坐标放样法244
四、前方交会法放样245
五、距离交会法245
思考与练习245
第十三章 建设工程施工测量246
第一节 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246
一、工业建筑施工测量246
二、高层和高耸建筑物测量249
第二节 水利工程施工测量250
一、施工控制网的布设250
二、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放样252
第三节 线路工程施工测量253
一、线路勘测阶段的测量工作253
二、线路施工测量254
三、曲线测设256
第四节 桥梁工程施工测量258
一、概述258
二、施工测量基本内容259
第五节 港口工程施工测量261
一、施工控制网的建立261
二、高桩码头的施测261
三、重力式码头的施工测量264
第六节 地下工程施工测量265
一、控制测量265
二、隧道施工与竣工测量266
三、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技术267
第七节 竣工图测绘269
一、概述269
二、内容与要求270
三、总图编绘271
思考与练习272
第十四章 建筑物变形监测273
第一节 概述273
一、变形监测的目的273
二、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273
三、变形监测的精度275
四、变形监测的周期275
第二节 变形监测系统设计276
一、概述276
二、变形监测点的分类277
第三节 垂直位移观测280
一、概述280
二、GPS观测法280
三、液体静力水准测量281
第四节 水平位移观测282
一、概述282
二、常用观测方法283
第五节 挠度和裂缝观测284
一、挠度观测284
二、裂缝观测284
第六节 建筑物倾斜观测286
一、概述286
二、全站仪观测建筑物倾斜286
三、水准测量法287
四、前方交会法287
五、倾斜传感器观测法288
第七节 变形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88
一、概述288
二、资料整编289
三、资料分析290
思考与练习291
第十五章 测绘工程项目的管理292
第一节 概述292
一、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292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93
第二节 测绘项目的管理实施295
一、项目识别与选定295
二、项目启动与筹资295
三、项目计划296
四、项目范围计划296
五、项目成本估算297
六、项目质量管理规划297
七、项目控制297
八、项目结尾298
第三节 测绘项目的招投标298
一、基础知识298
二、测绘项目投标方法300
第四节 测绘项目管理的监理制度301
一、概述301
二、工作内容302
三、监理体系302
四、施工测量监理的实施303
五、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305
第五节 测绘项目的网络化管理305
一、概述305
二、系统功能设计306
三、系统的权限设计307
思考与练习308
附录1测量常用计量单位与换算309
附录2测量实验和实习要求310
参考文献313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按照高等院校工程管理类“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多所高等院校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共同编写而成。
“工程测量”是各工科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书着重阐述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介绍了工程测量中涉及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反映了当今测绘技术的进展情况,并且添加了全站仪、GPS和数字化测图等新理论和技术。
本书适用于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园林、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GIS和遥感等专业的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为重点,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对照,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各部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岳建平(河海大学)撰写第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和附录,负责全书的组织和统稿;张序(苏州科技学院)撰写第二章、第三章;赵显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撰写第四章、第五章;郑加柱(南京林业大学)撰写第六章、第七章;石杏喜(南京理工大学)撰写第八章;龚德书(南通大学)撰写第九章、第十章;梅红(河海大学)撰写第十一章。
本书的部分图表和内容取自书末所列参考文献,在此向相关作者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插图:

以下按1:500和1:1000比例尺测图的要求提出一些取点原则:
(1)对于房屋,可以只测定其主要房角点(至少两个),然后量取其有关的数据,按其几何关系用作图方法画出其轮廓线。
(2)对于圆形建筑物,可以测定其中心位置并量其半径后绘出,或者在其外廓测定三个点,用作图法定出圆心后再绘出。
(3)对于公路,应该实测公路两侧的边线,而大路或小路可以只测其一侧的边线,另一侧边线可以按量得的路宽绘出;对于道路转折处的圆弧边线,应该至少测定三个点(起点、中点和终点)。
(4)围墙应实测其特征点,按半比例符号绘出其外围的实际位置。
2.地貌特征点的选择
地貌特征点就是地面坡度及方向变化点,应该选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顶、鞍部、山脊(线)、山谷(线)、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处。根据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勾绘出等高线,即可以将地貌在图上表示出来。此外,为了能真实地表示实地情况,在地面平坦或坡度无明显变化的地区,碎部点(地形点)的最大间距和测定碎部点的最大视距,对于一般地区、城镇建筑区应该分别符合表9—7和表9~8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