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头脑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民族文化,
品牌: 陈宪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741085X
·条形码:978780741085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上海是一个都市,都市是一个文化汇聚与撞击的地方,这里的人有着独特的思考、处世和行事方式;上海是一个东方的都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变异,赋予了上海人不同于其他都市的文化特征……本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从不同的时代和年代,说上海人的智慧、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思维、上海人的行为、上海人的弱点、上海人的缺陷,以及上海人的喜怒哀乐……也讲述了与上海文化特征相联系的,存在于上海人生活方式中的点点滴滴。
《上海头脑》是一本写上海和上海人的书,全书共计11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从不同的时代和年代,讲述了上海人的智慧、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思维、上海人的行为、上海人的弱点、上海人的缺陷,以及上海人的喜怒哀乐现,本书是跨文化现象的微观描述,以透视存在于上海人身上的上海文化现象。
作者简介陈宪,男,经济学博士。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编辑推荐上海是一个都市,都市是一个文化汇聚与撞击的地方,这里的人有着独特的思考、处世和行事方式;上海是一个东方的都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融合、变异,赋予了上海人不同于其他都市的文化特征……本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从不同的时代和年代,说上海人的智慧、上海人的精神、上海人的思维、上海人的行为、上海人的弱点、上海人的缺陷,以及上海人的喜怒哀乐……也讲述了与上海文化特征相联系的,存在于上海人生活方式中的点点滴滴。
目录
前言
上海人的市井头脑
爱面子的上海市民
上海人饮食生活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
上海人的禀赋与性格缺陷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距离感:上海人际头脑里的一根筋
上世纪70年代,上海人家还集中聚居在石库门弄堂里,即便是新公房,也是合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在那种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的生活状态里,上海人还是极力刻意地互相保持着一种距离。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公用厨房里每家的煤气灶上各自点着电灯泡,电线从自家的小火表上引出来,只要你走进厨房问,不管里面灯火通明还是黑灯瞎火,自家的灯泡一定要先开亮。这盏点亮的灯泡在告示:我是用自家的灯光,一点没有要借光的意思。经常是,厨房里,张家跟李家在议论王家的事情,倒不一定在说什么坏话,只是背后议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犯点毛主席批评的“自由主义”,忽然,王家的厨房灯亮了,打住,来得及;王家的人进厨房,张家李家都已恢复常态,一点没有窘迫。这种未见其人先见其灯的生活经历,上海男人女人都觉得很好。
同样的状况,后来扩展到公用楼梯灯,公用卫生问灯,公用走廊灯……那个年月,低支光的灯泡很紧俏,经济灯、节能灯、5支光的小灯泡……五花八门,在那时大行其道。
这种上海人的邻里之间的泾渭分明,追根寻源,来自上海人的人际头脑里的一根筋——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并不一定是冷漠和“不搭界”,更不一定是矛盾纠纷的最终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上海人在处理人际关系里一直希望避免发生矛盾与纠纷的预警和防备,一种在利益上的彼此公平合理的分摊和分享,在相对低水平的生活环境里和睦相处的最佳方式。这在当时几乎在全上海的市民阶层达成共识。这很不容易。它可以看成上海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初基础和思维雏形。
这种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初基础和思维雏形还表现在距离感的一张一弛,客气至上,和“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思维。过去,上海人家在煤饼炉上炖得最多的是一只铜吊,也就是水壶。上海人向来精打细算,他们不会用沸水来洗脸洗脚。他们在煤饼炉子上将水烧得半开,一天里最后一只煤饼烧光的时候,家人洗漱基本完毕,热水瓶灌满。如果多了大半壶开水,会主动跑到隔壁人家去冲进别人家的暖水瓶里。经常有张家阿婆给李家阿婆灌满了一热水瓶开水的事情。
石库门的房子里有一点响动,大家都听得见。所以,一般要响,就大家一起弄出些声响来。既不算互相干扰,也不互相妒忌。大家公平。有一种潜在的约定。
比如过年的时候,这家在剁肉糜,那家也要弄出点声音来响应,在炒黄豆,哔哔啵啵地响;楼上人家要洗玻璃窗户,会有水滴落下来,便索性上上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