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
分類: 图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史哲专业,
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303081119
·条形码:978730308111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拟定的《历史学基础》统考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题型结构编写。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国通史,下篇为世界通史。上篇中国通史部分共分4章: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下篇世界通史部分共分4章: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每章之下按照统考考纲中规定的内容划分为"节"和"目"。每个"目"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知识要点概括(主要针对选择题题型或填空题题型设计);(2)名词解释;(3)简答题;(4)史料分析举例。根据教育部教学[2006]9号文件“关于2007年改革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部分学科门类初试科目的通知”精神,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原历史学科中的两门专业课考试科目将合并为一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并取消以往各研招单位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改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方法。
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印了《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对考试性质与目的、考核目标、考查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作了详细的说明。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大纲,我们组织了全国重点高校历史学科具有多年教学与命题经验的专家,编制了这本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考试科目——《历史学基础》备考辅导书。
编辑推荐《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对于考生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两门通史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衷心希望《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能够对广大考生予以有效的帮助。
目录
上篇中国史(上古——1991年)[1]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上) [3]
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3]
第二节夏商西周[7]
第三节春秋战国[22]
第四节秦汉[36]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63]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下) [88]
第一节隋唐五代[88]
第二节宋(辽、西夏、金)元[108]
第三节明清(前期)[132]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73]
第二节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86]
第三节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191]
第四节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198]
第五节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203]
第六节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217]
第七节南京政府成立与苏维埃革命的兴起[227]
第八节抗日战争[233]
第九节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245]
第十节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249]
第四章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253]
第二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259]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267]
第四节拨乱反正(1976——1978年)[273]
第五节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278]
下篇世界史(上古——1991年)[287]
第一章世界上古史 [289]
第一节史前人类[289]
第二节古代西亚诸文明[291]
第三节古代埃及文明[300]
第四节古代印度文明[308]
第五节古代希腊文明[317]
第六节古代罗马文明[331]
第二章世界中古史 [343]
第一节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343]
第二节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353]
第三节欧洲基督教文明[363]
第四节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379]
第五节古代美洲文明[392)
第三章世界近代史 [394]
第一节16世纪的欧洲[394]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402]
第三节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439]
第四节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446]
第五节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454]
第六节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464]
第四章世界现代史 [475]
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75]
第二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479]
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485]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507]
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514]
第六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524]
第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537]
……[看更多目录]
文摘1,明后期社会矛盾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明后期社会矛盾突出表现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主要体现在腐败上。张居正的改革被扼杀后,明朝封建统治陷入更为严重的危机。神宗生活腐朽,不理朝政,各部门职业尽弛,陷入瘫痪境地。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国本”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在朱长洛被立为太子后,又发生了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对此发生了激烈辩论,并因此形成了东林党。东林党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特别反对宦官专政;反对任意征商和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反对贵族等对土地的掠夺,主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遭到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的残酷镇压。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土地兼并和赋税上。张居正改革曾使万历初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度好转,但一条鞭法推行数年之后,弊病丛生。明代后期,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更加疯狂,随着土地的高度集中,自耕农大规模破产,大批农民沦为佃户和奴仆。皇室耗费加上军费,使明廷面临国库危机,便把负担转嫁民间。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亩加派“辽饷”,此后又加派剿饷、练饷,总称“三饷”。“三饷”的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百姓苦不堪言,激化了社会矛盾。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2, 简述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答案要点(1)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皇帝荒废朝政,国家机构瘫痪,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土地高度集中令大批农民破产。明政府又因军费等原因面临财政危机,遂以用兵为由向民间加派三饷,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社会矛盾激化。土地集中和赋税加派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加上天灾频繁,更使得民不聊生,农民战争最终爆发。
(2)特点: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战争首先在陕北爆发,起义军转战大河南北。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繁重的弊端,李白成提出了“贵贱均田”、“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社会矛盾激化的总根源,直接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有机结合起来。农民军在战略战术和军事组织上也有很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