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
分類: 图书,传记,政治人物,美国,
品牌: (美)艾萨克森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
·页码:5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1737105
·条形码:9787801737106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内容基于对基辛格本人大量的采访和其他150多个信息来源,包括美国前总统和基辛格的生意伙伴。 这是第一部关于基辛格的传记全本。它引用了基辛格本人许多私人文书和机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美国人的传奇经历。 这《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以亲切生动的叙事风格,令人惊奇的内容揭密,将读者带入了这个色彩斑斓、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一生——他曾经在纳粹德国被迫害的童年,他主导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大略、他和总统尼克松痛苦的关系,以及其晚年作为经济顾问在全球各地奔走的经历。
他一度被吹捧为“外交战略家”、“独脚智囊团”和“超级国务卿”,又一度被媒体指责为美国历来掌权者中“最危险的人物”
他构筑了一个稳定的世界和平结构,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又被总统尼克松视为“功高震主”的权力之争对象
他作为总统的特使秘密访华,打破了中美建交的坚冰,又被美国媒体称为“踩着钢丝表演”的“唐•吉诃德”
他的声望因“水门事件”一路狂跌,又因伊拉克战争而被公众称为“现实的外交成就尚无人能出其右者”
他既是善于“用筷子吃鱼子酱”的“纵横捭阖的能手”,又是善于靠不断制造与好莱坞女星绯闻来筑固公众形象的政治明星
当基辛格在1973年被任命为美国国务卿的时候,盖洛普调查显示,他已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被许多美国大众——从开放的学者到保守人士——所斥责。 基辛格风格诡秘,像个变色龙,这些特质使得外界要抓住他在某个问题上的真实色彩变得非常困难,要想得出客观的评价就更复杂了。那些在不同时候和基辛格一同卷入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们——八侵柬埔寨、在海防港布雷、圣诞节轰炸河内、1973年恢复对以色列武器供应等等,往往对基辛格如何看待事物有着相互冲突的认知。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讲述基辛格外交政策的著作都持有观点鲜明的或褒或贬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基辛格传记的原因。 《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挖掘了这个复杂人物的性格和他所探索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生于美国新奥尔良,曾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毕业后,成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曾出任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和世界传媒巨头CNN公司的总裁。曾撰写《本杰明•佛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和伊万•托马斯共同撰写)、《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等传记畅销书。目前沃尔特•艾萨克森和妻子和女儿在华盛顿居住。
媒体推荐精彩不断•••一本关于权力的研究。卓越不凡,又令人不安。 ——《纽约时报》
“一丝不苟的研究, 充满智慧,尺度公平……充满睿智和洞察力的好书。” ——古德弗雷•霍奇森,《华盛顿邮报》
“该书既确定了基辛格伟大的国际外交家的地位,也把他拉下神坛,……基辛格本人如果读到他喜欢的部分肯定会爱不释手,读到不喜欢的部分定会大发雷霆……一本令人爱不释卷的好书。” ——彼得•詹宁斯,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人
“一本好看、好玩、权威的传记。” ——乔纳森•惠特尼,《洛杉矶时报》书评
"该书涵盖面之广,研究之精深,压倒了所有有关基辛格的书籍。对基辛格的追捧者来说,该书简直令人爱不释手。对他的外交政策的追随者来说,该书乃必读书目。” ——《纽约时报书评版》
“立论扎实,内涵丰富,是一本有关动荡年代传奇人物的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大卫•特雷克索,《波士顿周日环球》
艾萨克森用一种富有同情心的,令人感动的叙事风格点亮了基辛格的复杂的人物性格。他对基辛格生动的描写,令读者以为他和基辛格一起亲历了历史。艾萨克森是一个真正领悟了历史的人。 ——罗伯特•卡洛,《林登•约翰逊的岁月》的作者。
艾萨克森的这本书,充满了洞察力,文风精致优雅又不失公平,以轻松的步伐将读者带入了美国人最贴近的一段历史,以不可估量的深度,描写了一个塑造美国外交政策的学者和政治家。 ——《纽约客》
编辑推荐迄今为止基辛格传记中的最全面、最公正、最权威者,在世界各国畅销不衰。深刻解读大国博弈背后的政治秘密。《基辛格:大国博弈的背后》是研究国际政治、外交的必读书。深刻的洞察力,精深的研究,富有同情心的、令人感动的叙事风格,一本令人爱不释卷的好书。
目录
前言
童年时代
在华盛顿高低的日子
军旅生涯
求学哈佛
纽约试水
重返哈佛
行走在权利边缘
天造地设的搭档
越战风云
基辛格的白宫帝国
耳边的秘密
死路一条
入侵柬埔寨
危机杂要术
限制战略武器谈判
接近巨龙
权利与欲望
黑云压域
三角平衡术
和平在望
圣诞节轰炸
……
……[看更多目录]
序言父母将仅剩的几件允许带出德国的行李打好包,15岁的眼镜少年独自伫立在墙角,回想着这里曾经上演的点点滴滴。他是个书虫式的和多思的男孩,带着一种长大懂事后却惨遭迫害时产生的一种自尊自负和不安全感的奇怪结合。”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他冲着翻检他们行李箱的海关检查员说道。多年后,他忆起当年那海关小官是如何看着他,脸上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鄙夷,”一言未发。
亨利·基辛格没有食言:多年后他确实又多次踏上了巴伐利亚的土地。
最初是作为美军反情报部队官员,后来是知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最后则作为享誉时代的政治巨头。不过他重返故里时,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而非德国人。
基辛格刚一来到纽约便发现,在这里他不必为了闪躲对面冲过来的非犹太裔的孩子们的殴打而绕到街对面去走路,从那时起,基辛格便渴望能被看作并被接受为美国人。
他的愿望实现了。当1973年基辛格坐上国务卿宝座时,据盖洛普民调显示,他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公共人物。当基辛格在鸡尾酒会上以贵宾身份跳动外交舞步的时候,他总是成为那些最能抓住国际社会眼球的名流人物之一。基辛格访问玻利维亚,礼宾官不让玻利维亚总统加入机场的欢迎人群,但固执的总统竟然隐姓埋名地跑到了机场里头,就为了能亲眼见到基辛格抵达。
但是,基辛格也遭到许多美国公众的鄙视,从自由派知识精英到保守主义活动家,都认为基辛格是个危险的、核战争狂式的权力操纵者,没有任何道德原则。在美国主流外交机构的官僚群体内部,讽刺基辛格也成了一种时尚,即使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亨利。美国资深外交家乔治·保尔曾给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寄去一份书稿,结果编辑告诉他:”里头有个大麻烦。在每一章里,您总是说着说着就停下来奚落一番基辛格。”保尔回复说:“编辑先生,请告诉我有没有哪些章节我漏下了,我好再加上些(关于基辛格的)流言蜚语。” 正因为人们对基辛格抱有十分不同的意见,而且往往立场特别坚定,要想写一本关于基辛格的传记,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对基辛格究竟是褒还是贬?这问题很奇怪,写关于亨利·史汀生、乔治·马歇尔甚至迪恩·艾奇逊的传记就不会有这种问题。离开官位多年后,基辛格这个人物仍能引发激烈争议,而且人们在评价基辛格时往往持有鲜明的个人喜好——憎恨或崇拜、厌恶或者敬畏,所有的争论都旗帜鲜明,很少夹杂中立立场。
基辛格风格诡秘,像个变色龙,这些特质使得外界要抓住他在某个问题上的真实色彩变得非常困难,要想得出客观的评价就更复杂了。那些在不同时候和基辛格一同卷入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人们——入侵柬埔寨、在海防港布雷、圣诞节轰炸河内、1973年恢复对以色列武器供应等等,往往对基辛格如何看待事物有着相互冲突的认知。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讲述基辛格外交政策的著作都持有观点鲜明的或褒或贬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一本完整的基辛格传记的原因。
笔者的目标是写一本能够描绘基辛格所有复杂特性的、不偏不倚的传记,当然,我写的成功与否留给读者去判断。在我看来,基辛格叱咤风云的年代毕竟遥远,逝去的时间已够长,曾经的主角们已走进职业生涯的晚期,他们仍旧保留着历史记忆和私人文件,并且不再受制于保密规定和个人升迁野心,这就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基辛格的客观评说。
写这本传记并没有得到授权,书出版之前,基辛格并没有去批准甚至了解其中的内容,他也无权去规定我写什么或不写什么。当然,对书里披露的一些东西和作出的判断,基辛格肯定会怀疑,尤其是出于他的自负和敏感,他很可能觉得连自己的回忆录都不足以公正地评价他取得的丰功伟绩。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不是一本未经授权的传记。到最初决定下笔时为止,我和基辛格之间唯一一次联系,是为创作一本有关其他当代美国政治家的著作而进行的采访(该书名为《明智之士》)。我决定写他的传记后,出于礼貌,给他写了封信。
基辛格的复信里流露出一丝兴奋。他说,他没法阻止我干这件事情,但是也不想看到我极力推动此事。但当我逐个采访他以前的下属、收集文献资料的时候,我开始察觉到,基辛格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书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基辛格。毕竟。他自己从未写过有关尼克松政府之前的回忆录和关于他个人自身的东西,也没有写过其在福特政府任职期间及其后的经历。作为基辛格个性的一部分,他对努力说服别人理解他的言行有一种近乎强迫症般的关注,就好像飞蛾扑火一样,批评者总是对基辛格非常有吸引力,他常常显得急于去转化他们,或至少向他们解释些什么。
所以。当我再次和基辛格交谈的时候。他改弦更张,转而同我充分合作。我们进行了超过两打以上的访谈,我得以接触了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文件。
此外,基辛格还请其家人、前助手、生意伙伴和几位前总统配合我的工作。
他甚至帮我找到了他从前的一些敌手。
在创作过程中,我努力不夹杂任何个人偏见,但还是想突出一些主题,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得到并且感到信服。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我相信,就是基辛格对于构造大国博弈和创造新的全球势力均衡有着本能般的天才,但比较而言,在运用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国际关系中创造力量方面,基辛格的才能并不那么强,而制度和价值二者才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真正来源。
基辛格有着魅力十足但有时颇具欺骗性的个性——才华横溢,善弄权谋、行事诡秘、对人际关系和细微差别的敏感多虑、嗜于对抗和争权夺利。我所探究的一个问题是,这种个性和作为基辛格政策基础的权力政治、秘密外交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政策根植于个性,正如基辛格从梅特涅那里学到的那样。
基辛格登上权力舞台之时,正值历史发展的各种力量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苏联获得了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战略地位。美国在越南狼狈挣扎,而中国正面临结束长达一代人自我封闭的历史渴求。而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而传奇的英雄人物在世界大舞台上纵横天下、一逞风流的时代,这其中有尼克松、毛泽东和萨达特,也包括基辛格本人。
还是年轻学者的时候,基辛格曾这样描述俾斯麦和他所处的时代:“这位天才试图通过驾驭国内外相互竞争的各种力量间的敌对和仇视对它们加以遏制,而新秩序则被量身打造成适合他施展拳脚的样式。”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基辛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而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正好是一个敏感、多才的少年学习所谓“相互竞争的力量和驾驭对抗”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