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上下)(新版)(人文学术经典)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史,文学思想史,世界,
品牌: 范伯群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92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438060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学术经典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过程。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被称为新时期具有“学科突破”意义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范伯群,1931年生,浙江湖州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参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作品选》、《民初都市通俗小说丛书》(1991~1992年台湾业强版)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曾合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86)》《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等。
编辑推荐“全书中外文化视野开阔,‘史’的框架新颖而富有理论深度”,“具有了相当的学术品位”。
--贾植芳《专家鉴定书》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80一90年代“突破原有的文学史研究格局与编写模式”的“明显标志”。
--樊骏《文学史研究格局与编写模式的突破》
“是一部同国际学术先进水平‘接轨’并又有中国特色的近现代全方位视角的文学通史”,“一部反映比较文学新学科进展,既能满足当前教学急需,又能适合下一世纪新时代需要的优秀教材”。
--孙景尧《评》
直到十年后的今天,它的规模,它的学术水平,仍然没有被完全超越,足见好的学术著作是有长久生命力的。
--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
目录
第一编 总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与继承、借鉴、创造
第一章 在新旧世纪之交建立文学的界碑
第一节 以全局视界测绘文学革新图像
第二节 翻译的新纪元为中外文学可比性奠基
第三节 滥觞期的界碑以观念更新为标志
第二章 在中外文化交流传统中
第一节 中国输出的智慧
第二节 欧洲探索“中国形象”
第三节“中国之欧洲”
第三章 “西化”,还是现代化?
第一节 建立民族化的现代化观念
第二节 探求现代化的历程
第三节 “西化”,非现代化
第四节 传统派、折衷派非民族现代化
第四章 现代对传统的认同
第一节 现代化和“历史的义务”
第二节 现代作家对“士”传统精神认同
第三节 现代文学对古典美学思想认同
第五章 继承、借鉴、创造与中国文学现代化、民族化
第二编 近代文学时期
第一章 文化:近代中外文学比较的热点
第二章 “欧洲精神”与“文界革命”
第一节 “文界革命”与倡导白话文
第二节 “欧西文思”与新文体
第三节 逻辑文及其发展
第三章 西诗汉译与“诗界革命”
第一节 西诗汉译与“拜伦”角色
第二节 “诗界革命”与新派诗
第四章 小说界革命与小说翻译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的兴起
第二节 翻译小说与翻译观
第五章 “新小说”: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端
第一节 政治小说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租界文化与社会小说
第三节 短篇白话小说的现代雏形
第六章 “新剧”:从古典戏曲向现代话剧的过渡
第一节 文明戏的兴起与外国戏剧
第二节 早期话剧创作与翻译
第三编 “五四”文学时期
第一章 外来思潮与“五四”文学观念
第一节 “拿来主义”与创造意识
第二节 易卜生与“五四”个性主义
第三节 泛写实主义思潮与“五四”文学观念
第四节 欧洲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与中国传人
第五节 泛神论与中国浪漫主义
第六节 新浪漫主义与走向现代化意向
第二章 现实主义初潮中的“五四”小说
第一节 现实主义观念形态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开放性
第三节 鲁迅:“拿来”创造、融会贯通
第三章 西方浪漫主义与“五四”小说
第一节 浪漫主义精神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 自然性、时空感与宗教情绪
第三节 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
第四节 挑剔地选择浪漫主义
第四章 浪漫主义文学与主体独异光彩
第一节 郁达夫对外国文化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节 屠格涅夫、施托姆、卢梭与日本“私小说”
第三节 主体的独异创造
第五章 西方现代主义与“五四”小说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在“五四”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二章 在中外文化交流传统中
第一节中国输出的智慧
晚清“西学东渐”以来,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展现在中国人面前。自此以后,中国文化、民族心理与文学所发生的巨大裂变,都与外来文化所给予的强烈刺激分不开。以一八九八年为界碑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之于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出迥异的风貌与内容,它的每一步发展与众多的成就都同世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中外文学的联系,有的来自直接刺激与模仿,有的是间接影响,有的来自西方,有的来自日本。在此以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虽然也不断地吸收异域文化的滋养,例如西域艺术,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国古典文学总是迤逦着《诗经》、《楚辞》与先秦文化所开凿的主干河道奔流,那些时尔旁逸的外来文化支流总是很快被注人与消融于主流中。中国古典文学在三千年的流程中始终不变其固有传统的精髓与基本风貌。而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这一不容忽视的特点,使我们在研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这一课题时,不能不同时探讨世界文化之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不能不把探讨中外文学的相互关系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不了解世界文学,不了解外来文化通过怎样途径进入中国文学,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学如何接纳、吸收、改造、变形的,就无法透视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关系,就无法阐释清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的发展与内涵。
而且,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个传统,一个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
后记本书从酝酿选题到定稿发排整整经历了五个年头。
一九八八年春天,为了提高现代文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朱栋霖和曹惠民共同筹划并提出了《现代中外文学比较史》这一选题,尔后由朱栋霖执笔拟定了这一课题的初纲。接着朱栋霖在给九位硕士研究生上比较文学的选修课时,根据这一初纲,指导研究生大量搜集资料、学习理论与中外文学比较史,从中梳理出史的线索。研究生的学年论文也各有分工’,尽量使其成为未来论著的部分章节的初稿。
一九八九年,江苏省社科规划办公室召开专家评审会,拟补选少数课题,列人江苏省社科“七五”规划。由于我们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加之前期资料工作亦较为充分,经专家们论证投票,一致同意将这一课题补选为“江苏省社科‘七五’重点项目”。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
我们聘请了复旦大学贾植芳教授为顾问,得到了他的多方指导。朱栋霖同志也按“重点项目”的规格和要求,制定了全书章节的细目。课题组根据各撰所长进行分工,并请曾华鹏和汪应果等教授为特约撰稿人。
一九八九年秋至一九九O年春,朱栋霖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至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访学,和陆润棠博士合作研究本课题。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中文大学李达三、周英雄、陆润棠、黄继持诸教授和香港大学黄德伟教授等比较文学的专家对我们的课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资料。我们亦敦请这五位教授出任本课题的顾问。朱栋霖访学归来,对本书纲目再作了一次推敲和重大修订。本书的规模也按内容的需要而有所扩充,划分为五编共三十六章。
一九九一年五月,本书部分章节的样稿写成。我们借江苏省宜兴市静乐山庄召开审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