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
分類: 图书,辞典与工具书,文化社科教育,
品牌: 《江南》杂志社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3875486/9787533875480
·条形码:978753387548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个初夏,这样一次突如其来的山崩地裂,注定要成为我们心中最深刻最长久的记忆。这个夏天,我们记住了痛苦、悲伤、绝望和无助,也记住了善良、坚毅、果敢和坚韧。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见证了痛苦,见证了死亡,但更见证了中国新一代人的勇气、责任、担当,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希望。灾区的80后90后们,甚至那些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爱、责任、友谊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何等震撼的诠释,他们以勇敢和坚强谱写了动人的新青春舞曲,留下了永恒的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毕淑敏、杨红樱、麦加、韩寒等数十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作家亲历灾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并汇编成《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这本书,是作家们献给灾区孩子的一份关怀和礼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量和鼓舞。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是真诚的,我们相信,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从废墟上站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抚平伤痕,从容地面对将来。
目录
遥向西川抬泪眼(代序) 高洪波
亲历灾区
触摸孩子们的天堂之门 余熙
地震三记 麦家
胡蓉老师,你在天堂还好吗 杨红樱
灾区使我们成为老兵 黄亚洲
遍地都是英雄 刘
总是真爱催泪飞 吴克敏
这里辉映秀美 咏慷
北川,有这样一个孩子 罗伟章
我在绵阳的组稿经历 穆涛
亲历北川记 李承鹏
为了孩子 柳建伟
5·12地震的幸存者 雨田
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朱晓军
孩子比天大 谢克强
生死绝唱 高建平
找爸爸 郭珂妤
两个娃娃 吴克敏
舒展紧缩的心灵 黄亚洲
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杨芳菲
挺起青川的山梁 杨芳菲
守望相助
有着责任活着 贾平凹
天堂的目光 曹文轩
九色花 叶文玲
哀悼日 潘军
川娃儿 高红十
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的期望,我要高高飞翔 毕淑敏
在成都机场 黄健翔
我要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式帮助灾区 黄健翔
刘汉希望小学的奇迹 李承鹏
把四川作为另一个家乡 韩寒
生如夏花
陈浩,令中国骄傲 邹园
可乐男孩的故事 袁敏
马健在向孝廉的回忆中 丁小军
纵身一跃 谢鲁渤
马志成:自己救自己 赵健雄
勇敢的康洁 孙健昌
生如夏花 尹晓芳
废墟中最美的脸 鲁晓敏
翠青的五月 海飞
大难来时不离弃 李郁葱
小英雄林浩 冰波
你要学会长大 韩星孩
师道伟岸
漫长的撤离 朱晓军
不朽的丰碑 赵福莲
莲花开处 苏沧桑
天使的翅膀 郑休白
用背撑起生命的华盖 周美丽
天使的涅? 郭梅
雄鹰的姿态 陈富强
31+1 高亚鸣
阴阳界 生死情 王寒
爱是生命的护翼 周美丽
后记 《江南》杂志社
……[看更多目录]
序言5月12日,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将成为民族记忆中一道深刻伤痕的日子。汉旺镇钟楼上的那座钟,指针永远停滞在了14时28分。我们几百万同胞的家园成了废墟,近十万兄弟姐妹就那样被埋在了断梁瓦砾之下。那些年幼的婴儿还衔着妈妈的奶头,那些老师用拱起的身躯护佑了受惊吓的学生,那些丈夫用臂膀紧紧地拥抱着心爱的妻子……鲜活的生命,在山崩地裂、血流成河间,成了永久的雕像。
5月19日,我率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赴汶川地震灾区采访。这是一次震撼灵魂的采访,灾区受难之惨烈,受灾范围之广,远远超过我原来的想象。震惊、悲痛,让我几乎在废墟之上不能自已。
我们哀痛,哀痛至不能呼吸。尤其是那些孩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向日葵一样充满朝气的脸庞,娇嫩、天真、美好,转眼间就只剩了废墟上那一只只无人认领的书包……到今天,我依然感到触目惊心,依然心痛得无以言说。
尽管有痛,但不能被痛打败。遥望西南,一幕幕人间的至爱、人间的大爱在废墟上拉开了强大而温暖的帷幕。灾区并不孤独,有祖国在,有十三亿同胞在,抗震救灾早已成为一场汇聚无数暖流的轰轰烈烈的战斗。我们的作家也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的文学也没有忘记该扛起的使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作家和文学所散发出的人文关怀被擦亮,并且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涌向灾区。
灾区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他们所受的惊吓,他们失去亲人以后的悲痛,他们心灵的创伤,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弭,这需要全社会的关爱,需要用温暖去抚平。
《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可以说,是作家们献给灾区孩子的一份关怀和礼物,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力量和鼓舞。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坚强、勇敢、无私的孩子和老师们,尤其让人动容。把这些少年的记忆梳理出来,把这些感人的事迹铭刻下来,把一份感动抒写出来,也都是温暖和大爱。所有的文字都是真诚的,所有作家的情感也都是真诚的,从中,我看到了爱心、思索、关怀和责任。
只要有爱,我们就能从废墟上站起;只要有爱,我们就能让力量回归心间;只要有爱,我们就能抚平伤痕,从容地面对将来!
高洪波
文摘这次地震,北川是最重的灾区,你如果到了现场就知道什么叫山崩地裂。比如北川中学的几幢教学楼在这次地震中完全倒塌,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大部分被掩埋在废墟里,你能说这不是自然力在我们身边造成的一出悲剧吗?
地震是无情的,它可以改变活着的人的另一种信念。这或许是意味着人的生命逝而不回。然而人的生命也正像大海一样,可以激情澎湃,可以依照人类或自然赋予的需求而存在。这里,我要讲的这两个男人是我在这次地震中认识的。他们没有被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媒体关注,不是他们的形象不够光辉,我总觉得他们身上的神秘感是另外一种山体的精神产物,这种东西几乎具有超越人性的性质。
北川自古即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古老的羌族同胞在这里生息繁衍。北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王方斌是不是羌族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北川贯岭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我不敢说北川山清水秀,可我觉得北川真的是春天温暖,夏无酷热,秋天凉爽,冬无严寒,还真有点“东方达沃斯”的韵味。王方斌老师今年三十一岁,他也许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男人。贯岭的山沟和土地的贫瘠与刻薄恰好与山里人的亲切和憨厚形成鲜明的对比。村庄里的农舍和山坡上树木的轮廓消失在遥远的尽头,那从中透射出的物质容量与精神容量是如此巨大、清晰和厚重,使人感到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崇高。山里人的伟大正在于他们是最直接地保持着与大山的肉体密切接触的人群。当年,十六岁的王方斌在贯岭乡中学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四川江油师范学校,他只想中师毕业后回到养育他的贯岭山村,当一名山村小学教师。他最清楚在那太阳经常照不到的贫瘠的山沟沟里有不少人是智障、哑巴、聋子、跛子、驼背、侏儒而这些人的脸上总是呈现出一种近似孩童般纯真的表情,少年王文斌在山坡上看着苍白的太阳升起、落下山里人的栖身之处在哪里?他的内心在滴血,他感到一种生生的疼痛。年7月,王方斌中师毕业,他要求回到家乡北川贯岭去当一名村小教师,不知是什么原因县教育局却把他分配到北川桂溪乡彭家山小学。一个人一个学校,教两个复式班,既当老师又当校长,教的学生约二十来个。过了一年,他又调到桂溪的树坪小学教书。临走时,几十个山民跑到乡政府求情,不肯让他离开彭家山小学。可能是王方斌老师教书育人有方,县教育局又在1999年调他到桂溪中学教书。年7月,他又被调到北川中学去教高中。只要是王方斌老师教过的学生,没有一个不说他是个好老师。
某曰中午,余震中,我和王方斌老师在临时的教室里交谈。具
……[看更多书摘]
后记5·12汶川大地震,刹那间震碎了数百万同胞的家园,也震碎了与孩子们日日相伴的校园。在废墟之上,让我们尤为触目惊心的。是那一只只失去了小主人的书包——色彩鲜艳,却落满尘灰。有的孩子就那样离我们而去——手里,紧紧地攥着写下过最后一个字的铅笔。那是怎样的一只手,那是怎样坚韧而天真的求知渴望!
孩子,是这次大地震最让人心痛的受难者,也是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对象。即便侥幸逃出了废墟,他们中有的成了孤儿,有的失去了家园,有的留下了终生的伤残。在亲历这场灾难之后,很多孩子陷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对他们来说,这场灾难会是终生性的创伤。
但是,当我们面对那一摊摊狰狞的废墟的时候,我们也感到了生之力量、爱之力量、渴望知识之力量。有个小女孩在废墟底下,在那仅有的一点生命空间里,摊开了课本,就着手电微弱的光芒在看书;有个小男孩,在黑暗中用不停地歌唱来鼓励他的同学们等待救援勇敢地活下去;有个小学老师,用自己柔弱的背铸成生命的丰碑,护佑住怀里惊恐的孩子……那些可爱的人,那些勇敢的人,那些无私的人,那些奉献的人,那些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别人生命的人,他们的爱和坚强,他们的镇定和无畏,让我们在悲痛之中一遍又一遍地热泪盈眶。
虽然惊恐未过,但孩子们从废墟上顽强地站了起来,琅琅读书声已经在抗震帐篷中响起。虽然亲人有的也埋于废墟或者生死不明,但老师们都镇定地站立在了,陆时的讲台上。那是怎样一群坚强的孩子,那是怎样一群勇敢的老师!教育之火不灭,希望不灭。
那些在废墟边上让读书声重新响起的老师和孩子们,需要我们用敬意去发现和讴歌;那里灾后的教育重建,需要我们的援助和关怀;那里的孩子受伤的心灵,也需要我们用爱和真诚去抚慰,化成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这便是我们推出《新青春词典——汶川大地震的少年记忆》这本书的初衷。
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出版,时间很短,但让我们感动的是,本书的所有作者都以深情甚至眼泪写下了这些文字,都是有感而发,都是真情的涌动。有的作家亲历了灾难发生,有的曾赴一线当志愿者,有的曾以记者身份前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泪洒灾区。因为巨大的悲痛,也因为由衷的感动。
这是一本用大大的爱字抒写而就的书,弘扬的是灾区师生勇敢面对灾难的信念和精神,凝聚的是我们和所有作者对灾区孩子及灾后教育重建的一份关怀、感动和沉思。
希望爱如涓流,潺潺地流向灾区,流向孩子们的心田;希望每一点爱都化成雨露,洒向灾后满目疮痍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