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官服饰文化研究(博士文库)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品牌: 李怡
基本信息·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页码:25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473241/9787802473249
·条形码:978780247324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士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文官服饰亦平穗发展,依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文官服饰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弁服等。但是,由于朝服、公服等礼节繁琐、穿着不便,唐廷虽于制度层面遵从古制,宴际操作中则屡有调整:韧、盛唐时期被褶服和常服所取代,后榴服逐渐消亡,故一直由常服履行朝服、公服职能。另外,唐代文官还有赐服,即皇帝赏赐之章服、玉金腰带或鱼袋等。
与服装的外在用途相比,唐代文官服饰本身质料优良、色膨华丽、纹样精巧,探刻体现了服饰的自然美,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装束的整体美,但二者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以伦理美为前提的。
唐代文官服饰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直接反映,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台,同时,相对于武官暇饰而言,文官服饰复杂繁缛、法度森严,以一身衣衫印证着宫廷严格的等级规范和程序化的生括方式,究其原因,乃是唐朝贵族政治格局及其主导下天朝大国雄伟气魄的外在显现。
作者简介李怡,汉族,1976年3月出生,河南洛阳人。1998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顾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副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古典文艺学等研究。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度一般研究项目一项,枝级项目多项;在台湾出版有关书法美学的个人专著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题目界定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状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代文官祭服
一、首服
二、身服
三、足服
四、饰物
第二章 唐代文官朝服与公服
第一节 唐代文官朝服
一、首服
二、身服
三、饰物
第二节 唐代文官公服
第三章 唐代文官常服
一、首服
二、身服
三、足服
四、饰物
第四章 唐代文官服饰使用场合与礼仪
第一节 唐代文官大礼服使用场合与礼仪
第二节 唐代文官常服使用场合与礼仪
一、品色制度
二、章服
第三节 唐代文官赐服
第五章 唐代文宫服饰质料、色彩、纹样及美学特征
第一节 唐代文官服饰质料
一、祭服质料
二、朝服与公服质料
三、常服质料
四、赏赐锦袍质料
第二节 唐代文官服饰色彩
第三节 唐代文官服饰纹样
一、祭服纹样
二、常服纹样
三、赏赐锦袍纹样
第四节 唐代文官服饰美学
结语
附录
附袁一衮冕服制比较
附表二祭服使用场合比较
附表三朝服使用情况比较
附袁四公服使用情况比较
附表五常服使用情况比较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古代服饰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也是研究起来相当困难的课题。因此,对于从事此项研究的学者,要求颇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史学功底,还要有美学的修养,以及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科技知识。研究者还应耐得住寂寞,肯坐冷板凳。李怡同志具备这些条件,有这种治学品格,而又有对服饰史研究的兴趣,十分难能可贵。
唐代是中国中古社会的繁盛和变革时期,是时,国势强大,国家统一,天下一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代服饰既有对前代服饰的继承,但又不拘泥于前代服饰,而是有所变通,较前代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其服饰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服饰样式方面,以及吸收其他民族和域外服饰的特色上,都呈现出空前灿烂多彩的景象。对唐代服饰的研究具有学术、艺术、科技、政治、社会、民俗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李怡同志有较扎实的隋唐史功底,又对艺术、科技、民俗有所研究,具有研究唐代服饰的良好素养。
在大学本科期间,李怡同志便有志于从事中国服饰史的探索和研究。她在胡戟先生处做研究生时便开始对唐代服饰进行学习和探索,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这为她深入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以唐代文官礼服为研究对象,经过三年的勤奋攻读和刻苦钻研,终于完成了十余万字图文并佳的论文。
文摘插图:

第四章 唐代文官服饰使用场合与礼仪
第一节 唐代文官大礼服使用场合与礼仪
唐代文官的大礼服,即祭服、朝服、公服等依照礼制用于不同的场合,祭服用于祭祀,朝服用于元正朝会等礼重之时,公服则在办公之时穿着,而一旦穿上朝服或公服就具有了非常正式的朝廷礼仪意义。
祭服,即为祭祀时所穿着的礼服。古人认为上天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大地是万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而祖宗是族系的始祖,故三者最为先民所尊崇,祭祀就是表达这种崇拜心理的仪式,祭礼也就格外受到重视,因而自商周形成祭服制度以来,历代沿袭,至唐不改。唐制,百官祭服六等;一品服衮冕,二品服鬻冕,三品服毳冕,四品服缔(绣)冕,五品服玄(元)冕,六品至九品服爵弁服,使用场合均有定制。《唐六典》卷四“礼部郎中员外郎”条:“凡冕服及爵弁服,助祭、亲迎则服之。若私家祭祀,三品以上,及褒圣侯祭孔子,皆服玄冕;五品以上,服爵弁;六品以下,通服进贤冠之服。若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婚,听假缔冕;五品以上孙、九品以上子及五等爵婚,皆假以爵弁服。”六等祭服之制与官员本品一致,主要用于助祭、私家祭祀等吉礼。《大唐开元礼》卷五四:“(吉礼·国子释莫于孔宣父·馈享)享日未明三刻,诸享官服其祭服,诸陪祭之官皆公服,学生青衿服。”《通典》卷一二一:“(吉礼·诸州祭社稷)刺史停于次少顷,服祭服出次,参军事引刺史人自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