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教看《韩诗外传》

分類: 图书,国学,经部,诗经,
品牌: 罗立军
基本信息·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11350106/9787811350104
·条形码:97878113501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韩诗外传》是汉代今文三家诗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较为完整的说解《诗经》的著作,准确地说,《从诗教看韩诗外传》要探讨的诗教是《诗》教。 全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作为孔门教化经典的诗,治道与韩婴诗教,《韩诗外传》的断章取义,《韩诗外传》的历史构造,《韩诗外传》的礼治思想。
目录
引言 回到诗教
第1章 以述为作:作为孔门教化经典的诗
1.1 春秋用诗
1.2 以述为作
1.3 思无邪
1.4 诗可以兴
1.5 诗言志
第2章 时遇:治道与韩婴诗教
2.1 文武并用
2.2 走向治道的韩诗
2.3 德教与诗教
第3章 推诗意:《韩诗外传》的断章取义
3.1 引诗方式
3.2 意义的领会
3.3 一个公案
第4章 取春秋:《韩诗外传》的历史构造
4.1 历史群像图:女、士、君
4.2 孔子形象分析
4.3 传承诗事的韩诗
第5章 审之礼:《韩诗外传》的礼治思想
5.1 孟荀之辨
5.3 经与权
5.3 原始察终
结语 回到诗教与经典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1章以述为作:作为孔门教化经典的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日、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凸显的关于孔子删诗正乐的问题一直是历代《诗》三百研究的一桩公案,冯浩菲先生在其《历代诗经论说述评》一书中辑录了历代关于此公案具有代表性的十四种论述,并把这些论述具体概括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古诗、编成《诗经》之事”;“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有删古诗、编成《诗经》之事”。根据前人论说,冯先生提炼了六大理由支持前一种论说的基本看法,但同时也吸收了后一种观点中有关区分删诗与编诗的论述,从而适度地承认了孔子“自卫返鲁之后,进行正乐工作,又对这种本子进行一定的整理工作”。冯先生的说法是信而有证的,但问题是传统对“孔子删诗正乐与否”的争论是与更宽泛的“《诗》三百与孔子的关系问题”密不可分的,正因为在前提上接受了《诗》三百不是普通的诗,而是圣人立教的经典(上文司马迁云,“取可施于礼义”,正透露了此中消息),因此,直到具体地探讨孔子删诗正乐与否的时候,才一步步夸大历史事实,不仅认为孔子有正乐之事,而且认为孔子有编诗之劳,乃至有删诗之功。这就提示我们如果真正理解这一公案,单单有历史的考证还不行,还应从意义阐释的角度理解孔子阅读《诗》三百的儒家诗教立场,我们不妨以此为话题,进入孔子所创发的“儒家诗教”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