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画坛钩沉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史,
品牌: 斯舜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3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186902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百年画坛钩沉》以独特的角度按时间顺序撷取了百年来中国书画家的动人故事和传奇经历,犹如一部百年书匦编年史,以小见大地展示了中国书画的浩瀚与伟大。书中插有近百幅珍贵图片,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平和中透着隽永,字里行间凸显出书画名家的人性人情。
编辑推荐《百年画坛钩沉》既可供具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阅读,其丰富的史料也可供书画研究者参考。
目录
穿起散落的“珍珠”——自序
1898年-1909年
1910年-1919年
1920年-1929年
1930年-1939年
1940年-1949年
1950年-1959年
1960年-1969年
1970年-1979年
1980年-1989年
1990年-1999年
2000年-2008年
跋
……[看更多目录]
序言回首中国书画发展史,不难发现,清末民初形成了一个罕见的高潮。在当时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生不堪的社会状况下,书画艺术却能够一枝独秀,呈现出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创作和市场都相对繁荣的景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解读这个奇迹,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解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而我则更倾情于搜集散落的“珍珠”,也就是广泛搜集逸闻掌故,并将它们像“珍珠项链”一样贯穿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频繁,书画艺术在受到国家关心扶持的同时,书画家们也曾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的伤害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书画艺术家依然顽强地坚持创作,依然有不少书画家及其作品可以载入史册.他们书写了书画艺术史上特殊的一页。特殊时期的逸闻掌故.弥足珍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空前繁荣,书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画市场异常火爆,呈现出井喷行情,加上艺术品拍卖方式的导入,对长期以来中国书画交易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文摘1898年-1909年
1898年,李叔同偕同家人从天津迁居上海。
戊戌变法时,他刻了一方“南海康君是吾师”的闲章,被当局视为逆党,不得不南下避祸。
他到上海不久,便加入“城南文社”,并与城南草堂主人许幻园、名士袁希濂、儒医蔡小香、书家张小楼等结为“天涯五友”。“城南文社”每月活动一次,文社的课卷专请精通理学、长于诗赋的张孝廉评阅,确定成绩。李叔同显示了出众的才气,第一次参与就获得了第一名。
许幻园家中富有,为人慷慨,是当时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经常举办悬赏征文活动。李叔同只要参加征文,其成绩必定名列前茅。许幻园倾慕他的才华,让出城南草堂的一部分,邀请李叔同一家搬来同住,两人遂成挚友。
马一浮自幼聪颖过人,家中聘请一位有名望的举人为塾师,可只教了两年,塾师觉得无可再教,自动请辞另就。1898年,l5岁的马一浮参加绍兴县试,一同进试场的还有周作人、周树人兄弟。马一浮获第1名,周作人34名,周树人(鲁迅)37名。闱卷流传,曾任浙江省民国首任都督、民国交通总长的名绅汤寿潜激赏其才学,主动将爱女汤孝愍许配给他。
在后来一次出国考试中,马一浮又一次和周树人同进考场,马一浮依然名列第一。
1898年,素以学问渊博著称的叶尔恺出任陕西提学使,他注重新学,到任后出了几十道题目,涉及方方面面内容,让全省秀才去做,限定一个月交卷。20岁的于伯循(于右任),在“冬寒无火,夜间呵冻所书,忽浓忽淡,甚形潦草”的情况下,写成几十篇交卷。叶尔恺读后大为叹赏,认为于伯循的诗文策论卓尔不凡,非时流可及。他欣然在卷子上批道:“入关以来,未见第二人。”“作者奇才妙笔,可以自成一家。”并大书“西北奇才”四个大字,以示推崇。
叶尔恺传见于伯循,嘉奖勉励之余,特地拿出一部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让于伯循带去阅读,嘱其留意世界大势。一省学台,对一个出身农家的穷秀才如此青睐,实属罕见,可见叶尔恺确实是欣赏于伯循的才学,而寄予厚望。
1898年,陈衡恪(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作为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同时被革职。面对突发变故,他们变得清醒起来,不再让儿孙参加科举考试,而让他们讲入新式学堂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立身本领。
陈衡恪遵照长辈要求,于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学习开矿,兼学建造铁路。在学校里,他与鲁迅同学,结下很深友谊。陈三立也于这一年携家迁居南京。
1899年,时年56岁的吴昌硕在扬州盐运署当幕僚。是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