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社会学名著译丛)

分類: 图书,政治,政治理论,国家理论,国家体制,
品牌: 彼得·M.布劳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4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0056847
·条形码:978710005684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学名著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彼得·布劳思考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社会生活是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的?布劳试图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即通过对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彼得·M.布劳(Peter M.Blau.1918-2002),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布劳的学术影响广泛而深刻。他是交换关系的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创始人,并且在阶层分析理论、组织社会学等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其他著作有《官僚组织动力学》、《不平等和异质性》和《机会的结构脉络》等。
编辑推荐《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已成为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思想。
目录
第二版引言
序
各章主要内容
导言
第一章 社会交往的结构
第二章 社会整合
第三章 社会支持
第四章 社会交换
第五章 权力的分化.
第六章 期望
第七章 群体中变化和调整的动力学
第八章 合法化和组织
第九章 反抗
第十章 复杂结构中作为媒介的价值
第十一章 亚结构的动力学
第十二章 辩证的力量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学术名著,经典之谓也,通常是指学术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国文化传统强调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在这样的文脉里大家其人与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间是互为表里、相互佐证的。在中国学术传统里,经典历来居于核心地位,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或如有人所说,在这一领域,所有后来者都是踩着巨人们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会研究领域,人们讲究传承下的创新,向不轻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不轻信什么“顶峰”之类。这点与自然科学适成鲜明对照。自然科学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的真理,它是一种约定性的、假设性的、命题性的真理。这是一种工具性的标准,故它关注真理标准以及证实真理即经验检验的前提——方法论问题。简言之,这是一种有用即被采纳的实用理路。因此,自然科学的某些成就可能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譬如几年、几十年就会被超越、被颠覆。而社会科学追求的真理首先是一种存在的属性,其次才是一种命题的属性;一个人是否拥有真理,端赖于他与某一“此在”或体现真理的实在是否保有共享关系,因而,这种真理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是一种目的性的标准。存在真理要有意志论的和形而上的预设:意志论预设关乎能对人的行动起激励作用的情感和愿望方面,而形而上预设则有关实在之本质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
文摘某人之所以是个有吸引的伙伴,其原因在于他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与之交往将有所报酬。他们可能期待,他的陪伴将带来乐趣或在智力上有所启迪,对他们的观点加以支持或者对他们的问题有所帮助,或者被人看见在他引人注目的陪同下是件荣耀的事。在分析上,关键是要在两种交往之间作出区分:一种是内在地获得报酬的交往,另一种是提供外在收益的交往,这些外在收益原则上可以与交往本身区分开来。在第一种情况下,另一个人那样的陪伴是吸引的源泉,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他所提供的特定利益才是与之交往的诱因。抽象地讲,沿着两种不同路线的差别对待(discIilIlination)和相应的一般化可以从令人满意的社会经历中衍生出来。首先,差别对待发生在这个吸引人的个体和其他不吸引人的人之间,一般化则是从这次愉悦的经历到“预期与他在一起的其他经历也将是令人满意的”,由此产生出对他的内在依恋。其次,差别对待发生在这个人和令人愉快的物或活动之间,一般化则是来自其他人的类似东西或与其他人在一起的类似活动也将是令人满意的,由此产生出对任何来源的这些收益中的某种外在兴趣。
深刻的内在依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易。这两种交往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在第一种交往中,参与者把交往本身看作36是目的,而第二种交往则被参与者看成是为实现某些进一步目的的手段。商人与顾客之间的交往对于他而言就没有内在的报酬,而是做生意赚钱的手段,然而他与他所爱慕的女人的交往就具有内在的报酬,对他而言交往本身就是目的。在具有深刻意义的亲密关系中,相互提供报酬是重申和维持交往本身的手段,而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交往则是为获得各种外在报酬的手段。
后记2005年夏天经何蓉师姐的介绍,我接下了商务印书馆委托的翻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任务。一开始我有些为难,因为此书的中译本早在1988年就作为二十世纪文库的其中一册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是由孙非和张黎勤两位翻译的。考虑到华夏版的中译本市面上已不易买到,而这本书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以及布劳又为此书的英文新版写了新的引言等,商务印书馆决定重译这本名著。答应这个任务后,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好在时间相对宽松,我对这本书也比较熟悉。大概十年前我就初读了华夏版的中译本。在北大读博士期间,刘世定老师的“经济学与社会学比较研究”课程和杨善华老师的“西方社会学名著选读”课程都涉及了这本书,我又有机会得以认真阅读,并听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诸多有启发的评论。为了激励自己,我把翻译当成是重新学习和研读这本英文原著的过程。当然,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要为自己找到动力和乐趣,更重要的是要尽量达到前辈所要求的“信、达、雅”标准,以便于中文读者准确愉悦地了解原文的意思。从2005年9月起,我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翻译了初稿,然后又用了半年的时间从头到尾认真地校对了一遍。近日责任编辑李霞女士来信说她已将译稿再次核定且已交付排版,并嘱我-可以写一个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