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基业:战略定位的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国企业管理,
品牌: 裴中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8613392/9787508613390
·条形码:978750861339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百年基业》提出“战略定位”的概念,我认为这是战略管理理论构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什么是战略定位?作者提出企业战略定位是在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进行正确认识,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行业竞争地位。
《百年基业》出版的意义在于,企业战略定位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在确定愿景以后,就要确定相应的战略定位,然后再进行战略选择及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目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取得成功者为数不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企业定位不准,因此导致后面的战略选择及实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致使战略失败。由此看来,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定位不准,战略做得再详细也没有用。
作者简介裴中阳,山东泰安人,1964年出生,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师从厉以宁教授),高级经济师,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管理科学专家,曾先后供职于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2000年起开始专业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现任深圳市金海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个人专著:
《集团公司运作机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2001年11月荣获中国社科院第二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著作奖”。
《驾驭集团公司大法——集团公司内部运作机制研究》,香港励志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集团公司运营管控》,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媒体推荐作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独创战略定位的理论体系与咨询工具,本书可作为战略管理的必读书籍。
刘冀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裴中阳先生不是时尚型的写作人,在过去的时间里,他更多是在战略定位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在这部《百年基业》中他研究了众多案例,得出的不少观点发人思考。
吴晓波 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中阳把战略问题从学者的书斋里、教授的讲堂上搬到了企业运作现场,给被不确定性所困扰的企业界燃起了新的航标灯。相信《百年基业》将助推更多中国企业跻身世界强者之林,并成为企业人的良师益友。
王育琨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著名企管专家
编辑推荐没有定力的企业怎有抵抗力?又何以从优秀到卓越?
没有定位的企业哪来定力?又谈何超越、升级与转型?
战略定位就是确立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竞争地位,它是战略管理的核心与基础。没有定位的战略必然方向不清。
以发展愿景代替战略定位,企业难免自我崩溃。以产品定位、客户定位或市场定位取代战略定位,往往使企业作茧自缚。
定位分析具有方法论意义,它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前提。
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怎么去?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回归基本面的质问能真抵企业的核心,战略定位不清,永远等不到经营的春天。《百年基业》带给所有在冬季思索未来的人最基本却无比重要的思考。
目录
序一:企业发展需要定位
序二:公司出发时的目的
序三:战略的合宜性
引子
第一章 企业问题诊断
第一节 重新认识资源
资源学派引入瞩目
资源及其分类
第二节 资源配置方式
产权形式
组织模式
运作流程
薪酬激励
第三节 关键制约因素
资源与能力型制约
体制型制约
实操案例:某石材加工集团诊断
第二章 竞争环境分析
第一节 行业吸引力
基本分析工具
综合分析方法
第二节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应用
行业价值链
行业整合的成功案例
第三节 商业竞争形态
商业形态的类别划分
商业形态与商业模式
实操案例:某家私制造集团竞争环境分析
第三章 专业化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战略定位的理论基础
作为传播的定位理论
作为营销的定位理论
作为战略的定位理论
第二节 产业边界定位
产业定位的分析工具
如何确定产业边界
产业边界的动态调整
第三节 商业形态定位
商业形态的特征差异
商业形态的确定原则
第四节 竞争地位定位
竞争地位的相关理论
竞争定位的经验归纳
实操案例:某包装印刷集团战略定位
第四章 多元化的战略定位
第一节 如何理解多元化
多元化理论研究回顾
如何实施多元化战略
第二节 相关多元化的战略定位
水平与垂直多元化
同心(核心能力)多元化
第三节 非相关多元化的战略定位
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边界
从“垂直整合”到“核心能力辐射”
实操案例:某机器制造企业战略定位
第五章 企业战略转型
第一节 战略转型的不同类型
产业结构转型
商业形态转型
竞争地位转型
第二节 如何成功实施战略转型
战略转型的动因
战略转型的关键成功因素
实操案例:某港航控股企业战略转型
第六章 战略发展愿景
第一节 愿景、使命与价值观
愿景与使命的关系
愿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如何实现战略愿景
愿景与定位的关系
战略愿景的实现步骤
第三节 战略愿景与文化整合
母子公司的文化控制
收购兼并与文化整合
实操案例:某污水处理集团文化整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发展要定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定位。城市发展也要定位,上海市是国际贸易、金融及航运中心,这就是定位。同样,企业发展更需要定位,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定位,甚至还要给竞争者定位。
关于定位,1981年美国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se)与杰克·特劳特(Jack Tmut)在《广告时代》上发表“定位时代”系列文章,后将相关观点集成《定位》(Positioning)一书,该书是营销广告传播策略畅销书之一。2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的创新思想仍然在启发着我们。今天,“定位”一词已成为最重要,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
本书提出“战略定位”的概念,我认为这是战略管理理论构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什么是战略定位?作者提出企业战略定位是在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进行正确认识,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核心能力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产业边界、商业形态和行业竞争地位。
本书出版的意义在于,企业战略定位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在确定愿景以后,就要确定相应的战略定位,然后再进行战略选择及战略的实施和控制。目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取得成功者为数不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企业定位不准,因此导致后面的战略选择及实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致使战略失败。由此看来,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定位不准,战略做得再详细也没有用。
文摘第一章 企业问题诊断
第一节 重新认识资源
资源学派引人瞩目
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的内部资源学派开始兴起,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应专注核心业务,不到万不得已不应介入其他产业。
资源学派的理论依据在于:
首先,企业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伴随组织发展而积累起来,它是成功制定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利润的源泉,其他组织难以通过模仿、购买之类的手段而获得,除非重复其发展过程(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并非企业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有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只有当其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时,这种潜力才能变成现实,当资源和能力可以增加企业外部机会或减少威胁时,它才是有价值的。
最后,以界定企业自身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根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育新的、有关未来外部环境机会的资源和能力,主张企业专注于已有核心业务,除非所在产业已走向衰落。
总而言之,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频率越高,基于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就越重要,它对长期战略的安全贡献就越大。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和延伸是有限度的。
与此相关,资源导向的战略学派提出了以下原则:
1.选择能够利用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的战略。
宝洁、可口可乐和宝马等跨国公司,由于始终保持公司战略与资源和能力紧密相连而长盛不衰;而20世纪80年代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以及与克莱斯勒合并后的戴一克公司,则由于迷失方向而导致赢利能力日趋恶化。
2.确保公司的资源能够充分被利用,并尽量发挥其赢利潜力。
1984年,当时的迪士尼公司净收益已连续4年持续下滑。在公司战略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迪士尼动用了所有的资源和技能加大投入,随着主题公园开发成休闲娱乐和商业中心、东京迪士尼乐园的巨资包装、试金石电影公司的强力扩张,到1988年企业发生了惊人巨变:销售利润由4年前的16.6亿美元增长到37.5亿美元,股票市值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3亿美元。
3.建立公司的资源基础。
培养员工技能、保持技术开发投入、建立使公司适应变化的能力等,都是填补资源缺口、强化资源储备的必要措施。
柯达公司曾长期占据全球摄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当其传统的化学成像技术面临数码电子成像技术的冲击时,柯达公司面临的选择是:或者为了保持摄影成像领域的市场地位而发展电子成像技术,或者通过化学与药品企业发展其化学能力。问题在于,两种选择都没
……[看更多书摘]
后记8年前,当我初涉企业管理咨询业务时,主要从事组织设计,遇到战略问题则退避三舍。随着自身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逐渐积累,特别是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研究战略管理。而战略之博大精深,绝非常人所能窥其全豹。既然战略就是方向,方向自然就是定位,本人就沿着战略定位的路径一路走了下来,而收获之丰硕也大大超出了预期。
说实话,我至今没有认真通读过其中任何一种,这不仅是源于懒惰,更重要的是感觉面面俱到反而让人不得要领,看不到希望。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书籍都会提及战略定位,但均是一带而过,且多与市场定位、客户定位或产品定位相混淆。
窃以为,本书对企业管理界的贡献和价值在于:
其一,将源自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的定位理论,系统提升到了战略管理高度,并进一步归纳为产业边界、商业形态与竞争地位的“三部曲”。
其二,明确提出战略管理的核心与基础是战略定位,厘清了企业愿景与战略定位的关系,搭建了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的“落地”平台,为战略竞争提供了现实基础。
如果上述评价成立,其成绩的取得可能有以下幸运之处:
首先,研究路径与众不同。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活动,逼迫我们闯出一条新路,为客户企业的资源整合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即从实践中来,经过提炼、归纳上升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如此不断循环、完善。这与从理论到理论、由概念到概念的研究路径相比,自然差距悬殊。
其次,研究方法与众不同。企业咨询活动离不开团队合作,而且要与客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反复探讨,从思路的提出、方案的确定到实施的辅导,均不可能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因此,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团队攻关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