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史,
品牌: 梅因斯通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1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44707288/9787544707282
·条形码:978754470728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讲述了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就是为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所编写的,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书中每一章都讨论17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侧面,比如它怎样从上个世纪的艺术中发展出来;它如何追求印象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它的色彩和动作;其他艺术家所提倡的比较拘谨的创作手法等等。假如读者愿意,各位可以在看完插图后立即阅读大家最感兴趣的章节——甚至直接讨论单个的艺术作品也行——而不必先看全书,对本世纪的成就取得较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译者简介:
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荣誉文学博士(英国),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史、世界现代化比较研究、西方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世界现代化进程》、《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等,译著有《帝国斜阳》、《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担任中央电视台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作品多次获奖,包括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奖等。曾主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包括“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发展研究”、“英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不同模式研究”等。
编辑推荐《剑桥艺术史:17世纪艺术》后还附有对生僻术语的解释和书中主要艺术家的生平介绍。
目录
序
1 导言
17世纪初的罗马:教会的胜利
从文艺复兴到巴罗克艺术:绘画
雕塑和建筑
2 雕塑:大理石上的动态和血肉
神话故事雕塑
教皇的墓棺
人物胸像
圣彼得大教堂的华盖和圣彼得的座椅
3 绘画:用光表现的现实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在佛兰德斯和荷兰的追随者
伦勃朗的宗教作品
4 绘画:佛兰德斯的色彩和华丽画面
鲁本斯和意大利艺术
鲁本斯的宗教作品
乐观精神处处在
佛兰德斯和荷兰花卉画中的色彩
5 绘画:受理性抑制的感情
阿尼巴·卡拉奇及其门徒
普桑
路易十四的宫廷艺术
6 绘画:巴罗克肖像画
鲁本斯和凡·代克的宫廷画像
法国的宫廷画像
荷兰市民的群体像
伦勃朗揭示人类灵魂
委拉斯开兹
7 绘画:风景、市容和室内
佛兰德斯风景画:鲁本斯的宏大场面
荷兰风景画:大地的风光
古典派风景画:罗马原野
荷兰市容画:弗美尔笔下的德尔夫特
荷兰室内画
8 建筑及各种艺术的统一
壮丽的设计
罗马教堂的外观
形成空间的新方法
天顶画:向天国攀登
意大利以外的巴罗克建筑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对一切爱好美术的人来说,17世纪艺术大有看头。这时有第一流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家能出色地表达故事情节,巧妙地唤起感情、表现人物、渲染气氛。不同艺术家表达同一故事时可以有不同方法,对所画人物和所熟悉风景的观察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直接地对观众说话,所以我们看起他们的作品来,常常就好像在读书。
谁如果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用这种方式让艺术直接向他说话。本书的插图都是精选的,正好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即使我们还不可能看到这些绘画、雕塑或建筑物真品也罢。当然,只要有机会,还是应该去看原物的。在一幅画面前,我们可以努力找出绘画的主题,看看画上的人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在那儿;而站在建筑物前面或里面,就可以想想它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这样做是很有趣的——即使只靠书中插图之助也罢——它可以让我们判断:在时光流逝三百多年后,作品还在多大程度上向我们直接“说话”。
看艺术品与读书读诗差不多,可以通过实践而逐步熟悉,在理解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家的意图之后,它就会变得简单易懂。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掌握这门艺术,书中将记载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人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还要讲艺术家是怎样取得某些效果的,并学会辨认不同作品的特色。
文摘1 导言
17世纪是艺术活动蓬勃向上的时期,这是个伟人辈出的时代,产生了像伯尔尼尼和鲁本斯、克劳德和普桑、伦勃朗和委拉斯开兹这样一些巨匠,以及在今天知名度虽较小,但实际上是处于相同级次上的其他许多大师。这也是个充满信心和乐观精神的时代,至少在成果最丰硕的几个中心是这样。艺术赞助人和艺术家有广阔的行动和思考天地。今天我们因直接迎合观众的感情而不时会有的那种畏惧,在当时却几乎不存在。
我们给这时期的艺术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巴罗克”。巴罗克艺术并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巨匠都有他自己的风格,个人风格上的差异又反映在国与国之间更大的差别上——比如说,反映在17世纪初罗马的艺术和后来法国或荷兰的艺术之间。但法国和荷兰及其他地区的艺术家始终与罗马保持联系,他们都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古罗马艺术有浓厚兴趣,而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文艺复兴艺术起源于佛罗伦萨,巴罗克艺术则起源于罗马,它是在为天主教会和富裕的宗教贵族效劳时产生的。在弄清楚如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其中一些作品和前一个时期的作品做比较,这将使我们初步认识巴罗克艺术的某些典型特征。再往后一点,我们还要看看在17世纪发展起来的某些风格上的差异。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