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十七岁(白先勇文集第一卷)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白先勇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36055153
·条形码:978753605515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白先勇文集第一卷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广东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白先勇文集》是迄今为止搜集白先勇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集子,各种文类都收齐了。小说、散文、论文、戏剧、电影脚本、访问、对谈,统统有,可以说相当全面的呈现了白先勇这些年的文学活动。
《寂寞的十七岁》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了白先勇1958-1961年,1963-1965年两个时期的创作。
媒体推荐白先勇是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
——夏志清
这写作,因为我希望将人类心灵中的痛楚转变成文字。
——白先勇
编辑推荐《寂寞的十七岁》为《白先勇文集》的第一卷。 《寂寞的十七岁》集中了白先勇1958-1961年,1963-1965年两个时期的创作,包括处女作《金大奶奶》,早期代表作《玉卿嫂》,中期代表作《芝加歌之死》、《谪仙记》等,题材多样,风格多变,其创作成熟期的许多优秀作品皆可以从中窥见雏形。小说所表达的是一种不变的人性,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战争爱情。
目录
序一 欧阳子
序二 王晋民
第一辑 寂寞的十七岁
金大奶奶
我们看菊花去
闷雷
月梦
玉卿嫂
黑虹
小阳春
青春
藏在裤袋里的手
寂寞的十七岁
那晚的月光
第二辑 纽约客
芝加哥之死
上摩天楼去
香港——一九六○
安乐乡的一日
火岛之行
谪仙记
谪仙怨
夜曲
骨灰
蓦然回首
白先勇写作年表
……[看更多目录]
序言广东省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这一套《白先勇文集》是迄今为止搜集我的作品最完整的一部集子,各种文类都收齐了。
小说、散文、论文、戏剧、电影脚本、访问、对谈,统统有,可以说相当全面的呈现了我这些年的文学活动。比较特殊的是,这个集子也收入了两本分析评论我作品的著作: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以及刘俊的《悲悯情怀》。
欧阳子是我在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同学,当年我们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这本杂志持续出刊达二十多年,我的短篇小说大部分发表于《现文》,而我又常常与欧阳子讨论文学创作的问题,因此,她对我写小说的心路历程可谓了如指掌,在七十年代中期欧阳子终于写下了《王谢堂前的燕子》这部评论《台北人》的精心杰作。欧阳子自称这是一本《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事实上,这是欧阳子全面深入探讨《台北人》主旨涵义及小说艺术的一部论述巨著。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在这本论著中,她采用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NewCrificism)方法,扣紧文本,由微观人手,从字里行间,解读出小说背后历史文化的宏观意义,《台北人》一共由十四篇短篇组成,欧阳子每篇都从不同的观点切入,层层剖析,将埋伏在小说写实架构最底层的象征内涵,挖掘出来。大陆美学评论家余秋雨教授在一篇论《台北人》的文章中曾如此称赞欧阳子这部书:“用心之细,联想之妙,让人叹为观止”。我也有同感。犹记当年,每读到一篇欧阳子评析《台北人》的这一系列论文时,就不禁感到一阵意外的惊喜,她能洞悉作者朦胧幽微,下意识中的创作动机明察秋毫,一一剖解,而又能解说得如此精微周到。叹服之余,我亦不禁庆幸,《台北人》终于有了解人,觅得知音。
《悲悯情怀》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俊撰写的一本“白先勇评传”,我的童年是在大陆度过的,但我的作品却都在海外台湾美国完成,时空的阻隔,大陆的读者与批评家对我作品的反应,令我十分好奇与关注。刘俊教授这本《悲悯情怀》让我看到了大陆学者对海外台湾作家异中有同的特殊视野。刘俊教授这部著作用功甚深,立论精辟,而态度又是出奇的包容。我很高兴,刘俊教授允许将《悲悯情怀》收在文集中,对我的小说创作的阅读,起了导航的作用。
这部文集,是由中山大学王晋民教授主编的,王晋民教授是第一位将我的作品引介给大陆读者的“功臣”。我非常感谢他替这部文集撰写的长序。执行编辑詹秀敏女士也为这部集子花费了惊人的心血,在这里,我要特别谢谢她。
2000年1月31日
文摘白先勇作品的细腻、含蓄、深沉、优雅的艺术风格
白先勇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是他的风格细腻、含蓄、深沉、优雅。细腻,使人感到他对生活的描写异常酷肖,逼真;含蓄,令人感到他的作品耐人寻味,韵味无穷;深沉给人以情绪上的有力感染;优雅给人美的享受。形成作者这种鲜明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在题材选择、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方面,白先勇的小说明显受到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细腻风格的影响。
和《红楼梦》相似,作者善于描写没落的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人情世态、社会变迁。如《游园惊梦》描写的是一个贵族妇女参加一次宴会的经过及对昔日豪华生活刹那间的回忆,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今日台湾旧官僚贵族的没落及其凄凉的心境;《梁父吟》描写的是一个老官僚和幕僚在日常生活中的闲谈,但却反映了国民党的逐渐衰败及父子之间的新老一代的思想冲突;《国葬》描写的是一个国民党的旧官僚的送葬场面,但却反映了今日台湾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的景象。就是故事发展时间较长的作品,也是以日常生活为主,很少选择重大的事件和强烈的冲突。如《永远的尹雪艳》描写的是一个舞女的日常生活,但却给我们展示了台湾上流社会的荒淫无耻的图画,深刻揭示了这个社会必将灭亡的原因。这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手法,明显地是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衣饰的精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也令人想起它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如《梁父吟》中的朴公、《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王雄、《岁除》中的赖鸣升,其外貌衣饰的精细描绘,都十分有力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和心境。作者不仅善于通过一个人物的外貌衣饰来刻画他笔下人物的性格,而且极善于通过人物外貌、衣饰的变化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一把青》中的朱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王雄、《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其性格都是发展变化,而且往往前后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这些人物,作者都很好地利用了外貌衣饰的变化去表现他们性格的变化。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往往在未看到人物的语言行动变化之前,先从人物的外貌衣饰的变化中,看到了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的改变。
作者尤其擅长于通过几个人物的外貌衣饰的对比来进行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游园惊梦》就是这方面极成功的例子。这篇小说写了四个贵族但她们穿戴都不同:赖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