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美术考古学丛书)
分類: 图书,艺术,绘画,综合,
品牌: 胡懿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11183730/9787811183733
·条形码:978781118373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术考古学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为“美术考古学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术考古学线索,谱系形成的发掘,绘画风格的生态观,艺术社会学分析等内容。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将丰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术史积淀互相渗透而寻找到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而运用于学科的建设之中。
作者简介胡懿勋,出生于台湾桃园,祖籍南京市。专事中国美术史、艺术评论、艺术市场研究与实务工作二十余年,历任艺术顾问、资深策展人、科研项目负责人。曾任职于台北典藏艺术杂志、画廊等艺术顾问、前瞻公共关系事务所艺术专案部,1985年任职台北历史博物馆展览组、研究组担任文物鉴定、策展、研究、教育推广等工作,并负责“数字典藏计划”第一期数字化数据库建置。并于台湾淡江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辅仁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担任艺术课程。2005年取得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目录
绪论
发生论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术考古学线索
第一章 岩画体现原始人类的自觉意识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考古年代测定所透露的信息
第三节 关于艺术与创作的观念
第四节 岩画所体现的朴素意义
第五节 发生论观点
第二章 粉本在历史中流布的问题讨论
第一节 风格的概念化
第二节 概念化风格的变异
第三节 社会角色转换艺术角色
第三章 汉代雕塑的三种类型及其背景
第一节 前导与典型
第二节 汉代雕塑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雕塑类型所显现的背景因素
第四节 雕塑风格的发生线索
第四章 美术考古在古代绘画生态学的铺垫作用
第一节 中国古代风俗图像的发生论
第二节 中国早期绘画的风俗意义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绘画的类型研究
图像诠释论 文献与考古的图像学诠释
第一章 楚墓“人物御龙”帛画的考证
第一节 “人物御龙”与“龙凤人物”帛画的研究描述
第二节 楚帛画图像解构的信仰与习俗
第三节 帛画的视觉形式的深层意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解构
第一节 研究史上的争议
第二节 图像的风俗意义及内容
第三节 社会风俗及内容
第三章 赵孟频《斗茶图》画题与画意的商榷
第一节 图像中的饮茶题材
第二节 《斗茶图》画题之商榷
第三节 画题与画意的解答
知识考古论 谱系形成的发掘
第一章 苏轼的谱系观
第一节 上古至唐代的总结性论述
第二节 苏轼论述所引发的谱系问题
第三节 苏轼论述的历史异化
第二章 《渔父图》的原型考辨
第一节 人与鱼在水墨绘画中的两个层面
第二节 人与鱼的亲密关系
第三节 渔翁的心思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古代人间女性谱系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代人间女性的原型
第二节 女性图像的世俗化
第三节 图像谱系的地域性因素
第四章 女性图像谱系形成的途径
第一节 互不相属的图像关系
第二节 古典女性审美模型
第三节 图像复制与传播
社会流动论 绘画风格的生态观
第一章 黄慎与闽派的关系
第一节 上官周木刻版画风格及其背景
第二节 黄慎人物画的时代性与地方性
第三节 黄慎创作的能动因素
第二章 社会流动与李霞绘画风格的互动作用
第一节 李霞在京沪沿线可能的轨迹
第二节 李霞的成熟风格与钱慧安
第三节 李霞在福建地区成就的画风
第三章 清末民初画派与风格的有效样本
第一节 背景略述
第二节 海上派与金石派的几项差异
第三节 有效样本释析——黄宾虹与齐白石
第四节 黄、齐的绘画风格差异
第四章 齐白石绘画在中国近代美术的层位与变点
第一节 传统绘画的相对层位
第二节 误判的绘画内在意义
第三节 社会背景变异之下人物作品的自主性
第五章 潘天寿绘画风格的时代因素
第一节 环境与潘天寿的创作
第二节 创作观分析
第三节 绘画风格的时空顺序
第四节 在近代水墨绘画序列的层位定点
艺术生态论 艺术社会学分析
第一章 明清文人与世俗交流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文艺思潮与世俗文艺的交叠
第三节 文人品味和民间美术交流
第四节 明清版画中的文人画气息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文人雅兴的社会流行
第一节 折扇的时空演变内容
第二节 扇面的艺术性转变
第三节 文人生活的流行基调
第三章 清代台湾地区书画生态与其环境因素
第一节 作者的身份与背景
第二节 清代绘画的转变
第三节 福建画家对台湾书画活动的感染
第四节 台湾画家的生态
第五节 台湾早期的艺术生态
第四章 日占时期台湾美术生态中的依存关系与选择性发展
第一节 影响教育及展览之前置性因素
第二节 展览与创作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美术教育与创作的选择性生态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美术考古学属于考古学和美术史相互渗透的学科增长点,它同时注重发挥美术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和图像学等学科与之交叉的优势,从而形成的新学科。过去,我们对美术考古学的认识,通常都将其归属于考古学或美术史学,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对美术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美术考古学属于独立的新学科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展开对美术考古学学科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独立学科的美术考古学,它的研究不是简单地对“逝去”物品的发现与发掘,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考古的重新审视: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对象的文化意义,因为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地沉淀着文化;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对象蕴涵的美的因子,从而再度激活起这些物品。正是因为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广博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层面的不可替代性,使美术考古学近年来在国内外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学科的系统研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美术考古的研究,一方面是注意于方法层面的开展,另一方面是学科的意义主要隐于考古学或美术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随着人文科学研究整体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频繁,边缘新兴学科也随之不断涌现,作为学科的美术考古学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又进入人们的学术视野。
2007年春天,我从台北到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接下艺术市场方向研究生的导师工作,这个工作极度吸引我的兴趣,让我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这个新兴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过去在市场、博物馆、媒体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归纳成有系统的理论,使这门学问不至于成为简单的经验传授而已。2007年艺术研究院策划全体教师进行“美术考古学丛书”的学术行动,我受到每位老师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感染而参与其中,也因为带些被动因素的驱使,让我勉力而为地完成这本书。我跟着阮荣春院长及几位教授的步伐与写作的节奏,逐渐明白如何调整自己带着怠惰缓慢的步调,不至于拖沓丛书的整体进度。
海峡两岸奔波使我的教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繁琐的转机到便利的两岸直航,似乎光景越来越好。我只身在上海完成这本书的后续编撰工作,应该先要感谢内子,她在台北照料一双儿女的学业和起居之外,还负担着处理本书前期的图文数据搜集、录入、整理这些琐碎却很重要的工作,为我分担许多杂务,使写作的工作能更有效率。我的父母虽然年事已高,却有健康的身心,坚持不需要儿女的晨昏照料,让我能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我的年轻学生们也无形中给我些协助,我经常在和他们讨论关于艺术社会学或者傅柯理论时,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思考线索。
文摘第一章岩画体现原始人类的自觉意识
第一节 前言
20世纪以来有关原始艺术的研究史已经说明,艺术的起源并非单一源头,类近于文明阶段的舞蹈、戏剧、歌唱、雕刻,或者绘画的多样性的发展,在原始人类尚处蒙昧阶段,便已经是存在的事实。就现今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而言,史前岩画是极具视觉性的一种具体样貌,而研究艺术起源的种种论述中,总是以岩画作为视觉艺术起源的重要对象。岩画的图像及其所代表、象征的内容与意义,是揭开原始人类生活与心理活动的重要线索,因此,就艺术起源的观点探讨岩画所能体现的实质意涵是本文主要的重心。
朱狄在《艺术的起源》“探索艺术起源的几种途径”的内容,引发对岩画艺术再思考的主要焦点。本文主旨所关切的岩画内涵直接指向艺术起源的论述内容,故就其中开展的论题加以分析,并表述自己与朱狄先生在观念上的若干差异。
后记2007年春天,我从台北到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接下艺术市场方向研究生的导师工作,这个工作极度吸引我的兴趣,让我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开展这个新兴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过去在市场、博物馆、媒体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归纳成有系统的理论,使这门学问不至于成为简单的经验传授而已。2007年艺术研究院策划全体教师进行“美术考古学丛书”的学术行动,我受到每位老师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感染而参与其中,也因为带些被动因素的驱使,让我勉力而为地完成这本书。我跟着阮荣春院长及几位教授的步伐与写作的节奏,逐渐明白如何调整自己带着怠惰缓慢的步调,不至于拖沓丛书的整体进度。
海峡两岸奔波使我的教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繁琐的转机到便利的两岸直航,似乎光景越来越好。我只身在上海完成这本书的后续编撰工作,应该先要感谢内子,她在台北照料一双儿女的学业和起居之外,还负担着处理本书前期的图文数据搜集、录入、整理这些琐碎却很重要的工作,为我分担许多杂务,使写作的工作能更有效率。我的父母虽然年事已高,却有健康的身心,坚持不需要儿女的晨昏照料,让我能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我的年轻学生们也无形中给我些协助,我经常在和他们讨论关于艺术社会学或者傅柯理论时,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思考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