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15卷

分類: 图书,历史,综合,
品牌: 竺可桢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页码:81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2847651
·条形码:9787542847652
·包装版本:1
·装帧:精装
·开本:16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经任中国科学社会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编辑推荐《竺可桢全集(第15卷)》讲述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竺可桢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于示人的;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诸于世。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15卷说明
1958年
日记
本年事要
杂记
剪报
1959年
日记
1—9月事要
读书笔记与杂记
剪报
1960年
日记
杂记
剪报
附录一 第15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
……[看更多目录]
文摘关于竺可桢日记
一、藏本简况
据竺可桢早年的弟子胡焕庸说,“竺老可能早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已记日记”(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竺可桢日记》第1册“编者前言”之脚注)。按此,竺可桢记日记应始于他人哈佛大学的1913年夏季。由此起算,至1974年2月去世,历年足一甲子且有余。
不幸的是,这60年日记没能完全保存下来。它遭遇了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执教时,他所在的教学楼(口字楼)于1923年闹了一场大火,楼毁了。胡焕庸说,竺老的早年日记亦毁其中。屈指一算,那是10年的日记。另一次劫难是日寇侵华。抗战前,竺可桢筹款在南京珞珈路盖了一座小楼,1936年4月赴杭州就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并未作长久计,“家”还是在南京。全面抗战爆发后,他率校西迁,近年日记留在了南京寓所。据其1938年10月5日所记:“接宋楚白函,知珞珈路廿二号屋又为日本军官所特务机关长官所占,室内书籍送金陵女大”。这就是说,竺宅被日寇军官据占,藏书转移到了金陵女子大学,后来不知所终。据竺可桢1962年7月3日所记:“晚阅过去日记,我现留存日记惟余1936年以后,1936年以前大约尚存1O年,则在抗日战争中失去。”
1936年以后的日记,由竺可桢本人精心保存下来,其中只有1941年1月前半月的内容失存。其后所记,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一天,即197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