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陈独秀(孙郁系列)

分類: 图书,传记,政治人物,中国,
品牌: 孙郁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21084149
·条形码:978722108414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孙郁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鲁迅与陈独秀》讲述了:鲁迅与陈独秀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远比政党文化的内涵更大。作为一个新传统,它其实在改变着现代史研究者的叙述语态。不管认知的程度如伺,一旦与这两个人相遇,就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纠缠。那个巨大的意志之河冲刷着思想的积垢。就个性的魅力而言,它们在消解着革命的神话。
作者简介孙郁,1957年生于大连。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颇有兴趣。80年代末在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工作;90年代初调到北京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达十年之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至今。近年开始涉猎博物馆学专业。策划了《鲁迅的读书生活》、《王小波生平展》、《中外藏书票展》、《民间藏书展》,并将一些展览推到了国外。 十余年来出版作品及研究著作十余种,主要有《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鲁迅书影录》、《胡适影集》、《百年苦梦》、《文字后的历史》等。主编的著作有:《回望鲁迅丛书》、《回望周作人丛书》、《被亵渎的鲁迅》、《苦路——中国的文化怪杰》等。
媒体推荐鲁迅与陈独秀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远比政党文化的内涵更大。作为一个新传统,它其实在改变着现代史研究者的叙述语态。不管认知的程度如何,一旦与这两个人相遇,就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纠缠。那个巨大的意志之河冲刷着思想的积垢。就个性的魅力而言,它们在消解着革命的神话。
——孙郁
编辑推荐《鲁迅与陈独秀》是孙郁编著的,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初识
播火者
在路上
智之火
绿林人
伴奏者
谁的我
革命癖
旧影子
血字
左派们
政客乎
磁力
敌人们
别的路
杂感家
野学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初识
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来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便由上海来到了古都。那时候的鲁迅还在教育部工作,每日除上班之外,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到了抄古书、读旧籍之中。和陈独秀、胡适这些人比,完全在两种状态下。那一年鲁迅的日记大量记载了购旧拓本、买汉画像、搜集古镜、墓志等等。书账所记,全是古书,毫无现代气息。8月27日,钱玄同突然出现在鲁迅兄弟的面前。这位老同学那时都谈了什么,已不得而知。但恰恰是他把鲁迅、周作人拉到了陈独秀的营垒里,于是鲁迅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竟被友人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中。
没有什么资料能看到鲁迅与陈独秀见面的地点与场景,以及彼此的心境。鲁迅日记大量记载了与钱玄同、刘半农的交往。和陈独秀、胡适只是通信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和陈独秀有些隔膜也是自然的了。
1918年4月1日,鲁迅的日记写道:“上午寄来季市(按:许寿裳,字季茀、季市)《新青年》并二弟讲义共一卷。”此后,关于《新青年》的杂志,偶可从日记中看到。但关于其中的编辑、活动事宜,未见记载。可见鲁迅与陈独秀,只是间接来往。就阅读趣味和写作风格而言,两人是颇不相同的。
为鲁迅与陈独秀牵线的钱玄同,比周氏兄弟更早地注意到了陈独秀和胡适,早在1916年,已对《新青年》发生了兴趣。钱玄同虽留学日本,与鲁迅、周作人一起随章太炎学习文字学,但视野只停留在章太炎的周围,远无周氏兄弟和陈独秀、胡适这一类人那么开阔。
后记大约五年前写完了本书,稿子一放就是这么久。那时北京正临“非典”,我躲在博物馆办公室一笔笔写下去,空荡的街道,无人的院落,没有一点喧嚷。书写的很快,好像在与鲁迅、陈独秀不断地交谈,那段时间就这样被两人的命运占有了。
在友人的催促下,手稿直到今年才开始着手整理。所以迟迟出版,一是俗事缠身,无暇顾及,再是对自己的文字有点厌倦,真的难翻出什么新意了。现在,三部曲就此了结,也随之松了口长气。写本书时,好像是完成任务。在动笔的时候,不断受到旧的写作模式的暗示,似乎在重复着自己,这在我是一种痛苦。直面旧迹的过程,无处不是认知的挑战。有些话题曾是禁区,有的已不再是难点了。可是历史语境的人与事,要理清已并不那么容易。虽说鲁迅已被过度地阐释了,但依然还有诸多的盲点。对失败的英雄陈独秀,究竟如何把握,自己一直困惑着。被抹杀了的人物的精神模式,如何会成为当下精神的可能性,也是一个难题。我只是碰到了它们,却未能得到解决。
这一本书实际是面对左派文化多种性的自问,五四之后的左倾化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为何后来又被另一种更激越的意识代替?梳理历史时,就感到一个巨大的精神之力在其间的起起落落。找到那个背后的合力是困难的,在跋涉的途中,不是越来越清晰,有时却变得更为茫然。我知道,社会进程的魔力,以浅薄的视角是看不见的。自己只是表达了一种感受,离史家的路之遥,那是深味玄机者一看就知道的。
鲁迅与陈独秀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远比政党文化的内涵更大。作为一个新传统,它其实在改变着现代史研究者的叙述语态。不管认知的程度如何,一旦与这两个人相遇,就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纠缠。那个巨大的意志之河冲刷着思想的积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