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汉译精品·思想人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品牌: 朱迪斯·巴特勒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2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14053664
·条形码:978721405366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译精品·思想人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对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阿尔杜塞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服从的观点:权力在主体的屈从与生产中的双重作用与权力所采取的精神形式。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为了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利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存在的条件和它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有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利的精神作用。
作者简介朱迪斯·巴特勒,美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研究领域土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马克辛·艾略特”教授。著有《性别问题》、《欲望的主体》、《重要的身体》、《权力的精神生活》等。
编辑推荐《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朱迪斯·巴特勒,美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研究领域土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马克辛·艾略特”教授。著有《性别问题》、《欲望的主体》、《重要的身体》、《权力的精神生活》等。
目录
绪言
1.顽固的依恋,身体的服从
2.愧疚的回路
3.服从,抵抗,重新指称
4.“良心使我们屈服”
5.忧郁的性别/拒绝认同
保持移动——评朱迪斯·巴特勒的《忧郁的性别/拒绝认同》
对亚当·菲利浦《保持移动》一文的回应
6.精神的开端
人名、术语对照表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严格地说,这个重铸的“意志”并不是主体的意志,它也不是被社会规范所充分培植的一个结果;我认为,它是社会性影响到精神性的形成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前者作为(as)后者的形成和形成因素。
我们来看下面这种一般的说法,对主体的社会管制强迫了对管制的一种强烈依恋,而且,这种意志是部分地通过一种压抑活动而形成的。尽管一个人很容易主张社会管制被简单地内在化了,它被从外界获得并被吸收入精神之中,但问题更为复杂,并且,实际上,也更加阴险。因为这个将外在与内在分隔开的边界恰好是通过这种对主体的管制加以置放的。压抑是由对服从的强烈依恋转回到自身来实现的。一个意志是怎样被诱使作出这样一个转向的?我们是否应该把这种转向看做是反对它自身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倾向?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它被看成是一个转向它自己并反对它自己的身体?精神和肉体是否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相互表达,对前者的表达总是与对后者的表达交错在一起?显然,在由管制的权力提供的一种外在的需要和被显示为它的二次效应的一种内在的回退之间,我们所说的就是某种超过和不同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东西。如果在这个主体的观念中预先假定一种对服从的强烈依恋,那么,这个主体只会作为这个依恋的一个例证和结果出现。我希望展现的是——首先通过对尼采的思考,其次与弗洛伊德进行比较一一作为主体的一种现身结构,这种自反性的观念是一种“转回到它自身的”结果,一种反复的自我申斥,它导致形成被误称为“良心”的东西,而且,没有一种对服从的强烈依恋,就不会有主体的形成。
后记2005年冬天,我接受了其时所任职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派遣,准备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文学系做访问学者。因为此前我曾和南京大学的博士同学赵顺宏和张卫东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翻译过丹尼。卡瓦拉罗的《文化理论关键词》,所以,在出国之前,出版社的朋友希望我利用在美国的这段时间,翻译一下巴特勒的这本书。对于巴特勒,我虽早有耳闻,但对于她所热衷谈论的性别问题我却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这本书却是谈权力在主体中的运作机制的,而且开首第一章探讨的就是我一向很感兴趣的黑格尔的主奴哲学,所以,我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但是,到了美国我才知道,翻译这本书意味着什么。为了消磨时间,同时也为了探求新知,我在文学系选了一个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政治哲学的研讨课。一天课间休息,当我偶告一个美国同学,我打算开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他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因为,他觉得,巴特勒的这本书虽然已成为文学系、哲学系等文科院系的研究生的新经典和必读书,可由于其所关注问题的深刻性和表述的复杂性,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