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性病的社会人口探索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人口学 ,
作者: 伍小兰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14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7237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流行病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慢性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不同老年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疾病谱以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老年人群中与慢性病防治最为相关的健康行为因素和医疗服务因素;并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理解慢性病,认为在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尊重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和经历,关心病,但更要关心人,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
目录
第一章 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
第二节 慢性病的定义和特点
一、什么是慢性病
二、什么是老年病
三、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第四节 慢性病对老年人的影响
一、造成残疾,缩短健康预期寿命
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降低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 中国老年人口的慢性病状况
第一节 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一、不同年龄、性别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
二、不同经济状况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
第二节 老年人口中的慢性病
一、老年人口的慢性病疾病谱
二、老年人口中痴呆的患病情况
三、老年人口中的抑郁倾向
第三章 中国人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慢性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因素—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
一、理论模型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三、具体分析
第三节 个人是否会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的选取
二、单因素分析
三、回归分析
第四章 中国老年人的主要健康行为因素
第一节 中国老年人的主要健康行为因素
一、老年人的膳食和营养状况
二、老年人的闲暇活动
三、老年人的吸烟状况
第二节 老年人中健康行为的干预和促进
一、我国健康促进活动的发展情况
二、在老年人群中大力普及慢性病的相关知识
三、丰富城乡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
第五章 中国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状况
第一节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状况
一、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情况
二、老年人对生病时没有钱看病的担心情况
第二节 老年人的就医情况
一、老年人进行体检的情况
二、老年人喜欢的就医形式
三、老年人对看病是否方便的评价
四、老年人对在医院看病难的体验
第三节 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二、国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
第六章 对慢性病的理解和治疗:诠释学的视角
第一节 理解疾病的主要模式
一、实证角度的理解模式
二、诠释角度的理解模式
第二节 医“人”还是医“病”
一、医生应该更关心“人”,而不是“病”
二、病痛的含义
第三节 中西医对癌症的不同解释和治疗
第四节 中西文化中的抑郁症
第五节 医患关系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仪器诊断无法取代临床检查”
三、“我会不会好起来?”
第七章 应对慢性病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健康观念的转变
一、单维度健康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整体健康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整体健康观的特点
第二节 慢性病的应对策略
一、健康促进:概念和发展
二、慢性病的创新照护模式:理论和实践
第八章 中国应对慢性病的政策回应和选择
第一节 目前慢性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慢性病治疗费用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经济负担重
二、老年慢性病患者看病难,康复更难
三、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慢性病的社区防治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五、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进展缓慢
第二节 政策回应和选择
一、应对慢性病——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二、国家层面的干预
三、社区层面的干预
四、家庭层面的干预
五、个人层面的干预
附录一 高血压的防治
一、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
二、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三、高血压的治疗
四、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老年人
五、高血压的社区防治
附录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一、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二、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
三、平衡膳食宝塔
附录三 上海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
一、项目背景
二、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共同参与式实施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上海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的基本步骤
附录四 镇江医疗保险慢性病门诊管理探析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三、主要成效
四、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
第一节 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
Omran在1971年首先提出了流行病学转变这一概念。他认为流行病学转变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转引自宋新明,2003):
第一个时期为传染病犬流行和饥荒期。在这一时期,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和饥荒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高死亡率导致了人15的平均预期寿命极低,在20~40岁之间波动。
第二个时期为传染病大流行衰退期。在这一时期,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规模变小,传播的速度减慢,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从30岁左右增长到50岁左右。这一阶段相当于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人15开始呈现指数增长。
第三个时期为退行性和人为疾病期。在这一时期,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趋向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平均预期寿命逐渐上升达到70岁以上。正是在这一时期生育率成为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
后人又总结出第四个时期“慢性退行性疾病延迟期”,这一时期与第三个时期相同的是慢性退行性疾病仍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死于慢性疾病的年龄大大推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