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态问题的文学思考:台湾自然写作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孙燕华 著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44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906497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自然写作”是当代台湾文坛上一种新兴的文类,是台湾在面对生态问题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现象。这一文类萌芽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就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至今已发展成为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一脉,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管是从生态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对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本书立足于现有台湾学者对自然写作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展现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丰富面貌,深入探究当代台湾自然写作创作和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作者简介
孙燕华,女,1975年12月出生,闽南人,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教师。2003年10月经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思和教授推荐,前往台湾访学调研;2005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台湾“自然写作”的定义及其辨析
二、大陆生态文学与台湾自然写作
三、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研究现状
四、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第一章 台湾自然写作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缘由
第一节 引发生态问题的社会背景
一、日据时期的台湾
二、1979年以前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三、1979年以来的当代台湾
第二节 繁荣自然写作的人文背景
一、环保浪潮与新闻报导
二、生态恶化与本土意识
三、都市文明与人性异化
第二章 台湾自然写作产生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西方生态思潮与台湾自然写作
一、“发现一个新的文学传统”?
二、西方生态思想的崛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自然写作
一、“自然写作是台湾经验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第三章 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作家作品和思想蕴涵
第一节 大地诗篇异彩纷呈——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作家作品
一、作家作品简况一览表
二、作家作品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天生万物和谐共处——当代台湾自然写作的思想内涵
一、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土地伦理——重建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第四章 刘克襄: 全方位的自然写作创作者
第一节 不断探索自然写作的可能性——刘克襄自然写作的创作历程
一、诗歌:“诗”中的“自然”
二、散文: 全方位的自然观察
三、小说: 动物故事和自然绘本
第二节 开辟了当代散文的另一道活水——刘克襄自然写作的审美特质
一、融合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为一体的尝试
二、提供另一种“都市”的面向与可能
第五章 徐仁修:台湾自然写作中的荒野冒险家
第一节 冒险家与实践者——徐仁修荒野文学的创作历程
一、冒险家的旅程
二、实践者的执著
第二节 爱与美的诠释——徐仁修荒野文学的审美特质
一、艺术之美——摄影语言
二、野性之美——大地美学
第六章 廖鸿基:台湾自然写作海洋作家的代表
第一节 出走与坚持——廖鸿基海洋文学的创作历程
一、讨海人: 为着鱼是生活,为了海是心情
二、寻鲸人: 不只是观察与记录
三、海洋游侠: 向更丰饶的海洋出发
第二节 探索与发现——廖鸿基海洋文学的审美特质
一、来自民间底层的声音——海洋书写的语言
二、海上“重生”——生态观念的演变
第七章 王家祥: 台湾的自然祷告者
第一节 在文明与荒野之间——王家祥自然写作的创作历程
一、大学森林系里的两度休学者
二、自然公园的倡导者
三、大自然的祷告者
第二节 孕育于土地之中的心灵家园——王家祥自然写作的审美特质
一、闪烁于自然之中的文学哲思
二、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第八章 吴明益:台湾自然写作新生代作家
第一节 与蝶共舞——吴明益自然写作的思想内涵
一、书写蝴蝶书写生命
二、衰弱的逼视热情的书写
第二节 突围与创新——吴明益自然写作的审美特质
一、自然与人合二为一
二、哲学与美学的统一
第九章 台湾自然写作的当下处境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繁华过后的沉寂——台湾自然写作的当下处境
一、新闻出版传媒重心的转向
二、自然写作创作队伍的缩小
第二节 转型与回归——台湾自然写作的未来发展
一、重新回到文学
二、重新回到生态
三、重新回到自然
附录 当代大陆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简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 台湾自然写作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缘由土地有自己不可抹煞的故事,但是必须由真诚的
作家来阅读和重述。
——戴维默里
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生态思想的诞生是相当早的。尽管人们关于时间划定的观点不无分歧,但不少人认为在传统伦理思想产生之时就有生态伦理思想的源流,如古代的“万物有灵论”就流露出万物平等的观点。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也拥有另外一种道德体系,叫“动物法”,三世纪的罗马法学家Ulpain认为“动物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含了“大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这种法则确实不为人类所独有,而属于所有的动物”,西方学者在研究中予以概括:“在西方思想的大潮中,也存在着另一股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挑战的涓涓细流;它的部分源头活水是希腊——罗马的这样一种传统观念:动物是自然状态的组成部分和自然法的主体。尽管基督教削弱了广延共同体的理想,但动物法的原则在欧洲思想中却生生不息”。还有许多有趣的证据,如中世纪法庭经常对那些夺人性命的动物进行刑事审判,马萨诸塞湾一带的殖民地出现了尊重非人类存在物的权利,或人类对它们至少有责任的第一个法律……这些观点都来自这样一种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大自然构成了一种人类应该予以尊重的秩序。应该说,在历史上人类中心论的发展大潮中,这些声音都只是相当微弱的,但正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洪流中涌动的微弱的思想潜流冲开了生态伦理思想的大门。
那么,生态文学这座殿堂的门扉又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学自古有之”,“人类最早的文学——主要是神话、诗歌等口头文学,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生态文学”,对于这种观点,本书并不认同。原始洪荒时代所特有的自然观念中,确实存在着自然崇拜的元素,但大都出自人对自然的无知、敬畏、屈服等心理,并非从道德上出发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理念,当时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也并不具备诞生这种思想理念的条件。如下面的神话故事经常被作为古代生态文学的例子加以征引,但从生态视角来看,它并不具备生态思想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