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聂亚珍著
出 版 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19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4427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加快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是事关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如何实现有效转移,在理论上则涉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内在机制的把握。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被禁锢多年的土地上走了出来。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这类人离开土地,涌入闹市,开始在城市这一新的生存环境下寻找“土地”之外的工作和生存机会。从预测结果来看,这种流动“大潮”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课题的研究,以应对当前这一突出而紧迫的问题。
本书是笔者近年来围绕湖北省教育厅的重点项目“湖北省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3Y054)、“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200622006)、“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渠道及形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Y121)而展开研究的成果。书中既有笔者本人的调研成果,也借鉴了大量同行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聂亚珍,湖北黄梅人,先后就读于湖北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湖北师范学院从事政治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过院级和省级科研和教研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60多篇。参编和合编过三本专著和教材。多次获得综合优秀和教学优秀,获得过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一次。是重点学科的骨干,院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骨干。2005年晋升为教授,2006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北师范学院教授和黄石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目录
第一章背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及整理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第一节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与增长源泉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二、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土地扩张
三、传统农业增长的源泉——劳动供给的增长
第二节现代农业增长的特征与源泉
一、生产率增长——现代农业增长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
第三节农业剩余劳动
一、农业剩余劳动的传统定义
二、农业剩余劳动的新观点及其证据
三、我国农业剩余劳动的状况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经验考察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相关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理论分析
一、劳动力剩余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概率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工业化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章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困境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及流入地区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趋势
第二节阻碍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一、人口增长率
二、经济因素
三、制度因素
第五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国外经验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二、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经验
三、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
第六章农业产化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七章规模化经营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八章农村城镇化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九章政府干预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十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背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比重,1993年为42.0%,1996年为39.6%,2001年为37.4%,2004年只有34.1%。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从投资的角度看,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当地的原材料,劳动力高度密集,可以给农村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到目前为止,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集中表现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如湖北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五年一遇的灾害;全省泵站现有装机容量210万千瓦,70%是1970年以前兴建的,老化问题严重。相当一部分沟渠塘堰淤塞,排灌能力下降。湖北省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少,目前人均耕地0.7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