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分類: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司正家主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44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179092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融区域经济理论、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为一体。全书共十八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第一到第十四章,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架构、内容体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以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来梳理并构建起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把主体功能区和总部经济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在目前的同类著作和教材中是不多见的。
下篇是第十五到第十八章,以上篇理论的研究为基础,运用其基本的理论和学科思维,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以新疆为特定区域单元,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有较为明显的新疆区域、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特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中第十五章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六到十八章是从微观层面做的专题性研究,突出实证性和应用性的研究。
目录
序
上篇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 域
二、经济区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区域经济学的新发展
三、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四、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位选择及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农业区位论
三、工业区位论
四、“中心地”理论
五、区位论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分异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三章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第一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第二节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第三节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第四节斯特里顿的“完善型”平衡发展理论
第五节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四章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第一节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第二节赫希曼的非平衡发展理论
第三节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理论
第四节输出基础理论
第五节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
第六节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理论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四、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七章区域经济结构理论
第八章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第九章区域经济合作与贸易
第十章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
第十一章主体功能区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总部经济
第十三章区域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管理
第十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下篇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考
第十六章优势产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十七章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第十八章新疆新型工业化与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区域经济理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
(一)区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理解各不相同。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做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是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然而,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任何区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其各个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