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研究
分類: 图书,艺术,舞台艺术 戏曲,
作者: 董国炎著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字数:版次: 1页数: 48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753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扬泰文库》是扬州大学“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审美文化、扬州学派、经济管理、社会文化4个系列,80余种学术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文库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将扬、泰地区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发扬光大的理念。文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内容简介
扬州评话在与其他艺术门类互相影响渗透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本书论述了扬州评话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情况,为文学史增添一条平民文学线索。作者特别从审美角度、叙事文学角度阐释其独特价值。本书将文学研究和评话、弹词等说唱文艺及民间文艺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文学研究的深化,也为同类研究积累了经验。
作者简介
董国炎,辽宁营口人,1985年于山西大学获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学术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代表成果有《章太炎学术年谱》(与姚奠中先生合作,董国炎执笔)。元明清文学研究代表成果有《明清小说思潮》等专著多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论文和论著多次被评述、转载、摘要和复印,见于《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新华文摘》、《文学遗产》、《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合作获得全国古籍整理成果奖两次,个人获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五次。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项目;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及省厅级项目多项。
目录
第一章扬州评话通论
小引关于研究范围
第一节扬州说唱技艺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扬州评话的经济文化背景
第三节扬州评话逐渐兴起
第四节清代以来的扬州评话
第五节扬州评话主要种类
第六节扬州评话的思想和审美倾向
第七节扬州评话的性质与展望
第八节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
第二章《水浒传》评话演变与《武松》
第一节“水浒传平话”的形成
第二节平话向小说演变
第三节《武松》评话的重要成就
第三章《三国演义》评话与《火烧赤壁》
第一节“三国”故事与说唱文艺的紧密联系
第二节《三国演义》与扬州评话
第三节《火烧赤壁》评话研究
第四章市井评话的演变发展
第一节《飞跎全传》的演化变形
第二节《清风闸》与市井小说
第三节市井小说的顽强发展——从《清风闸》到《皮五辣子》
第五章隋唐故事与《绿牡丹》
第一节隋唐故事的特殊价值与主要文献
第二节下层趣味在隋唐故事中的发展
第三节隋唐故事与扬州评话
第四节《绿牡丹》的特殊面貌
第五节《绿牡丹》与武侠小说的发展
第六章《八窍珠》等作品研究
第一节《八窍珠》:评话传播与刊本
第二节《八窍珠》的内容和写法
第三节《云中雁三闹太平庄》文本与风格
第七章与评话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口述史小说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清代评话类小说与口述史
第三节运河流域与武侠小说的关系
第四节话本小说的文体转型
第五节小说韵文的性质与价值
余论和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扬州评话通论
小引关于研究范围
扬州评话研究,首先面临一个范围界定的问题。通俗文艺研究中常见的问题是,研究对象不够确定,前人运用概念存在较大随意性,同一个对象,可能有多种称呼;或者同一个称呼,可以用于多种对象。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的界定,经常存在各种模糊问题。地域范围的概念,还经常处于变动中。因此我们的研究中,就把握研究对象而言,需要采取严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态度。我们运用扬州评话这个称呼,须要符合现代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具有相对严谨性。但是前人说到评话时,可能包含其他说书艺术在内。对前人的有关说法,我们应当根据其主要特征,予以灵活掌握。如果一味追求严谨,将有很多材料不能运用,就会影响到我们研究基础的厚度和广度。此外,扬州评话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本课题只是从文学角度进行探讨。
大体而言,我们所说的评话,是指徒口演说故事,不使用乐器伴奏。这是个重要特征。有的评话艺人说书时,一度使用过琵琶、三弦,或者锣鼓类乐器。这应当归于个人跨类别表演,并不等于评话可以伴奏。从表演评话的道具来讲,是以醒木为主,其他道具是扇子还是手绢,则根据季节、说书艺人个人爱好运用,实际是灵活的。至于茶杯,应当视为为尊敬说书人而设,并不视为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