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研究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李百玲著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9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119765包装: 平装目录
总序:开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新境界
序言
导论: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观
一、缘起
二、现状
三、问题
四、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中的交往思想
第一节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动力之一——《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一、古代社会历史分期中的交往尺度
二、生存的技术:生产方式与交往手段的相互作用
三、家庭内部依附型的交往:家庭形式与亲属制度的变迁
四、独立型交往主体的萌芽:个体身份的确立与财产观念的发展
五、交往的社会化与社会组织的初步形成
六、交往的制度化与政治组织的形成
第二节法律是文明社会交往的强制规范——《亨利萨姆纳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一、古代法律关系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古代法律关系演进的社会动力
三、古代法律关系确立的社会后果
第三节原始状态下人的交往关系——《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一、批判拉伯克在原始婚姻家庭关系上的错误看法,指出原始家庭成员的交往关系和地位
二、批判拉伯克在宗教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提出宗教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殖民交往对传统地域交往的两重性作用——《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一、美洲红种人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二、英属东印度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三、阿尔及利亚的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交往关系
第二章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的交往思想
第三章 《历史学笔记》中的交往思想
第四章恩格斯晚年的交往思想
第五章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交往观的基本要点
第六章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价值——与当代思潮的比较研究
第七章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的当代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中的交往思想
第一节交往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动力之一——《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的交往观
摩尔根研究人类学和原始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古代社会》一书于1877年在伦敦出版。在这部著作中,摩尔根着重研究了氏族制度,提供了根据具体历史材料阐明地区共同体和国家产生途径的可能性,这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古代社会》——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该书的副标题——“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研究”,反映了摩尔根的研究倾向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演进过程。
马克思所作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是其晚年笔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写作于1880年底至1881年3月初,是马克思研读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读书笔记,书中大量摘录了摩尔根著作中的重要内容并作了批注,并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科学地改造了摩尔根著作的体系与顺序。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原章节顺序是: (一)“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二)“政治观念的发展”;(三)“家庭观念的发展”;(四)“财产观念的发展”。马克思在摘录时根据唯物史观的科学历史发展理论,改变了原著的体系与顺序,把第三编放在原第二编的位置,原第二编放在最后。这样,该书的体系就变成了:(一)“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二)“家庭观念的发展”;(三)“财产观念的发展”;(四)“政治观念的发展”,并对个别标题进行了改动。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摩尔根原著改造成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到“人类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氏族组织的发展”,再到“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结构。这一演化结构,反映了社会历史进步中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改造摩尔根著作及观点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