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农业经济,
作者: 彭新万著
出 版 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32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51542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焦点和难点。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新时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三农”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和稳固、有保障的支持系统。因此,在破解“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制度变革和创新就成为首要任务。
本书通过对“三农”制度不同阶段的变迁剖析,研究“三农”制度变迁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彭新万,男,汉族,1969年生,200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市场经济理论、农村经济发展、制度经济等研究,先后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本书结构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理论分析
第一节 制度及制度变迁
第二节 政府与制度变迁
第三节 “三农”制度体系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三农”制度变革(1949-1957年)
第一节 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组织制度创新
第三节 “宽松”的户籍制度安排及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第四节 中央制定的其他农业发展政策
第五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力的初步发展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强制性“三农”制度变迁(1958-1978年)
第一节 强制推行人民公社制度
第二节 强制推行农业剩余转移制度:统购统销与价格“剪刀差”
第三节 强制推行二元户籍制度
第四节 农村的“暗税”制度
第五节 特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集体”供给
第六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曲折缓慢运行
第五章 改革初期的“三农”制度创新与农业“奇迹”(1979-1984年)
第一节 家庭承包制的确立:国家与农民的“同意一致性”
第二节 统购统销制度的初步改革及其制度分析
第三节 改革初期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第四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农业“奇迹”
第六章 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安排:“三农”问题凸现(1985-2002年)
第一节 第二轮土地制度变迁
第二节 分权化财政体制改革与农民负担演变
第三节 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制度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家庭承包制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其影响
第五节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六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三农”问题凸现
第七章 新时期政府的“三农”政策选择与创新(2003-2007年)
第一节 政府的“三农”政策转变
第二节 “三农”问题现状及其制度分析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三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理论分析
如在导论中所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经历了恢复、曲折缓慢、高速发展和“三农”问题形成、加重等阶段。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同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各个阶段的各项制度变迁和创新及所塑造的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引致农村经济运行不同阶段特征的根本原因。这些制度条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被看成是外在的和既定的,但在新制度经济学者看来,却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诺思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涉及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国内部分学者对诺思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不少异议,但是,总的看来,诺思理论的主要观点还是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肯定,认为其论证是比较有力的,而且其理论分析方法也比较独特和有效,因而已经为众多学者所赞许和引用。因此,这里把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另外,马克思提出的制度分析方法和重要立论,对诺思和其他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和结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制度理论在本书中也会做适当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