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作者: 刘润芳,罗宜家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45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7764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内容上本书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上。接着探讨浪漫主义与德国18世纪各种思想运动的关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作者又详细介绍浪漫派的哲学思想和诗学:本体的诗和文字的诗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一定符合其诗学追求。对于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诺瓦利斯、布伦塔诺、艾辛多夫本书作者予以了详尽介绍,对他们的作品予以深入分析,指出各自的特性成就,界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深入探讨德国浪漫派诗人和诗歌后,本书进入对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探讨,认为中国词汇中虽有“浪漫”一词,但传统文论中没有与“浪漫主义”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分析公认的浪漫大家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的作品,归纳其浪漫特质,勾勒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面目。在深入分析上述几家作品之前,作者先从浪漫主义的对极《诗经》谈起,认为《诗经》的形式、风格与内容,确立了中国诗学的正统;比兴手法与关注现实的风雅传统,是中国原生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些加上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形成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它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艺术上追求中和之美,同时将文学功能化,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正是这些规范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作者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否弃功利,以自然为美,奠定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美学基础,而庄子的创作为此做了实践性的准备。作者接着深入探讨了屈原、李白和李贺三位中国代表性的浪漫诗人的美学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手法及浪漫特质,进而总结出中国浪漫诗歌的总体性美学趣尚。
作者简介
刘润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1999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学习汉学和日耳曼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曾在德国、中国发表专著、论文若干。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
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
一 早期浪漫派(1790—1801)
二 中期浪漫派(1801—1815)
三 晚期浪漫派(1820—1850)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18世纪思想运动的关系:吸纳与反拨
一 与启蒙运动
二 与虔敬主义和感伤主义
三 与狂飙突进运动
四 与古典主义
第三节 浪漫派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浪漫派的诗学
一 本体的诗
二 “文字的诗”
第二章 诺瓦利斯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前期(1785—1797.3)
二 后期(1797.3—1800)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精神、思想
二 呈示心灵世界
第三章 布伦塔诺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评价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概况
二 成就:民歌风的诗
三 代表作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传奇、神秘色彩
二 主观的诗
三 宗教情结
第四章 艾辛多夫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镜中的诗人
一 世界观
二 政治立场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回归自然的主题
……
第五章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第六章 屈原
第七章 李白
第八章 李贺
结语:与德国浪漫派的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
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
浪漫主义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西方思想家从罗素到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1909—1997)都看到了它开辟时代的意义。按照伯林的观点,西方政治思想史经历了三大重要转折,这第三次就是发生在德国的浪漫主义思潮。而德国浪漫派就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8世纪末,德国开始了它思想文化史上的新时代。弗施勒格尔(Friedrich Schleger,1772—1829)指出:“这样一个时代,一言以蔽之,号称批判的时代。”它是由康德的三大批判开始的,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对传统的一切重新进行审视,最终归结于对人的本质的探究。这就是康德的“第四批判”。在此批判中,这位年过六旬的思辨大师试图回答“人是什么?”这个终极的问题,提出许多闪光的思想,有筚路蓝缕之功。可是,我们没有能见到对这个问题的系统的阐发;我们见到的是哲人之后的思想家、诗人们包括浪漫派对此不懈的追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