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英豪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美)斯特罗斯(Stross,R.E.) 著,袁霞,杨全强 译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2-1字数: 237000版次: 1页数: 309印刷时间: 2005/02/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57324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揭示网络经济中风险资本运作的奥秘,展现e 代英豪迷人的风采。
内容简介
当“电子港湾”,一家设在加州圣何塞的小型网上拍卖公司寻求风险资本时,风险投资人得对它进行一场非正式评测,然后才会考虑投资:是否有较大的可能性能让投资者的钱在3年内增加10倍?对eBay很有利的是,它亮出了反映其发展形势的资料——收入和赢利势头良好。但总体说来,它还不算太令人瞩目,而且其业务的成长潜力——它不过是一家网上跳蚤市场——还未得到确认。恐怕能为它说的最好的话就是,它是一家不错的小公司,重音落在“小”字上。
最终支持eBay的风险公司是“指标”(Benchmark Capital),其自身也只开办了两年。1997年Benchmark向eBay投入670万美元时,这家拍卖公司的估价为2000万美元。eBay不断成长、壮大,并最终上市。1998年9月在第一个公开交易日后,其市值为20亿美元,Benchmark原先的那670万美元筹码现在已值4亿。三个多月后,其股价已涨了百分之一千三百。次年春天,该公司的价值超过了210亿美元;在不到两年内Benchmark的筹码已增长了百分之十万,成为硅谷历史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
eBay的故事正好展现在我眼前——也记录在我的采访机里;我得承认我跟所有人一样吃惊。
在eBay去敲Benchmark大门的前一年,我先到那儿敲了门,因为我有兴趣写一写金融界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的内部运作尚不为人知,甚至对在其他专业金融领域内的人而言也很陌生。不过众多机构把日益增加的资金(如大学捐赠款、福利基金)托给风险资本家,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硅谷,并把钱投向新兴公司。1996年,风险基金吸纳了100亿美元的资本;1997年总额已跃至200亿;1998年超过了260亿。
与投资公开上市交易的公司股票相比,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形式。对风险投资人而言,他们从组合投资的收益中分得很大的一块——至少20%,因而在繁荣的时候他们个人财富的增长至少在账面上与他们投资的新兴公司的发展一样迅速。
任何一直在跟踪网景(Netscape)、亚马逊(Amazon)以及雅虎(Yahoo)(全依靠风险投资支撑)的成长轨迹的人都已得出结论:风险投资人的地位居于新经济的中心。那些尚没有和顶尖风险投资公司联系上的捐赠基金管理者们用拳头擂着紧闭的门,哀求着让他们进去,可是这些基金的规模近来虽然已得到扩张,但仍然被超额认购。
商学院的毕业生以空前的数量拥向硅谷,他们对管理顾问公司提供的六位数年薪不屑一顾,而是去风险资金支持的新兴公司谋求发展。创业热潮似乎也蔓延到了商学院之外。在1999年春接受调查的美国成年人中,有十二分之一的人说正在试图创建新公司,另外还有不知比这多多少倍的人也正做着同样的梦。创业越来越被吹捧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这些非赢利性的倡议纷纷冒了出来,倡议者到附近的班级、学校甚至幼儿园去教人们创业。
而所有的创业者、未来的创业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整个有钱阶层——都将注意力对准了风险资本家。风险资本家是新兴高科技企业的看门人,在那儿新公司发展的速度最快,投资者收获的回报也最丰厚。风险投资人作出的抉择被奉若神谕。2000年来临时,他们成为杰出职业者的代表,他们诠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正如投资银行家在80年代、调查记者在70年代,以及嬉皮士——作为反正统的力量——在60年代所做的。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领域里辉煌一时的收购公司也想在风险投资中分一杯羹。收购基金有着同样的主顾,同样的合伙制结构以及相似的利润分成。不过收购商赚钱的地方在别人看来是瓦砾堆——老掉牙的汽车零件厂和病入膏肓的零售店,而风险投资人就在附近一些更为体面的地方工作,投资新兴企业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收购商在故纸堆里挑挑拣拣(还以令人胆寒的办事效率大幅减员);风险投资人则代表了未来的金融家(令人宽慰的是他们还创造了 不少工作机会,最有名的风险资本家约翰多尔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愿意采访他的记者提到这一点)。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要让金融界喜欢上风险资本是很容易的:1998年,对那些在新兴公司刚刚起步时就向其注入资本的风险基金而言,平均回报率超过了25%,而领头基金的回报每年都翻一番还多。在这个世界里,风险资本家自己使用的投资标准不是以百分比计,而是以倍数计,比如“获取我们投资额的十倍”。
所有知道他们存在的人都想得到他们的一份资本,一份关心和一份祝福。甚至不算是创业者的人也对此越来越关注,因为这样一个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即风险投资人是站得最靠近未来利益的人。正是风险投资人为新兴公司提供了资金并指引了方向,而这些公司的科技力量从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上说最能使企业具有持久的扩张力。50年后人们不大可能还会记得纳比斯克公司利用“杠杆效应”所进行的收购活动。但任何一家强大的新兴科技通讯公司在扩张的早期阶段的表现将始终能激起未来史学家们的兴趣,尽管某些公司的财富或集体股价会有涨跌起落。
所以,至少对于我,一个被Benchmark的辉煌(它标志着创业者所能达到的巅峰状态)所折服的历史学家而言,自从内战后大企业主宰市场以来,小企业第一次以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形式重新取得了在商界的显要地位——这可是新鲜事儿,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
风险资本家的办公地点集中在我的家乡——加利福尼亚的门洛帕克,我想找一个内在的有利地点,以便在近处观察位于风险资本的心脏地带的点金术,并由此得出结论:哪些部分是人为的,哪些是由于在更大的金融环境中非人力因素的作用——也就是要把技巧和运气区分开来。我决定花较长的一段时间设法去接近他们,同时保留着对文章编辑的独立控制;我也希望能和自己所能找到的那些最年轻的叛逆者在一起工作,而他们恰巧就在Benchmark。我恳请能够进入公司考察,一年后才得到他们的同意。最终,我们达成协议并握了手——没有书面保密协议,没有代理律师。
在风险投资企业中还没有准许外人进入的先例。我怀疑Benchmark诸合伙人认为要换了行会里的那些老头子便不会有此般胆识,肯定会寝食难安,就凭这个他们也觉得让我进入应该是件好事。
他们也认定一个生活在他们当中的作家将能看到那些他们自己所相信的、使他们区别于正规军的品质——团队精神,以及避免突出个人。比方说约翰多尔擅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却不会或不愿提携合伙人,使他们也和自己一样享有显赫的名声。(而且在听到这么多多尔的业绩后,还有哪个想和他的公司——克莱纳—珀金斯——接触的企业主愿意去找其他没名气的合伙人呢?)
Benchmark合伙人相互提携,他们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共识:他们有能力使个人服从于集体更大的利益。这是一种自我承认的试验,但他们也希望他们的反传统模式(平等合伙制)的优点将最终胜过克莱纳—珀金斯的那种围绕着多尔的螺旋中心式体系。这一行的特点就是你得等5年以后才能看出新的风险资本家是否成功,10年以后才能判断一家风险基金是否完全成熟,并作出最后的账目清算,所以Benchmark即使使出全身解数,也要花不少年时间才能跟克莱纳—珀金斯平起平坐。
于是我闯进去了。我从1997年秋天开始工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Benchmark的办公室里,但也试图捕捉尽可能多的组合投资公司的内部生活,我以与Benchmark同样的条件说服了他们准许我进入。一家只有30个雇员的小公司eBay采取了格外合作和开明的态度。我很高兴受到了欢迎,可也不禁认为这只是那些不错的小公司之一。我开始工作时不明白Benchmark诸合伙人怎么会那么兴致勃勃地谈eBay的前景的。1998年初——离eBay首日公开上市还有很长时间——作为eBay一名董事的合伙人用异常严肃的口气对商界熟人说:“现在就是拿雅虎的一半股份跟我换eBay我也不干。”当时雅虎的市值最高达到50亿美元。他预见到了;我没有。
他没有预见到的——其他合伙人没有,我(又一次)也没有预见到的——是Benchmark的合伙人在一个特别宽容的历史机遇里如何支持新兴公司从而创造了惊人的财富。Benchmark合伙人在1995年走到一起筹建公司时都已赚了不少钱,要么在风险投资业,要么作为创业者。其中两人拥有一家网站,各占约1500万美元的份额;另外两人也都称得上是百万富翁。一开始他们的联手就十分成功,不过从1998年起,他们的收获不仅来自eBay本身,还来自其他超额投资,他们账面上的财富本来可说是可观的,现在则是难以想像了。到了1999年,所有创始人的账面净资产都增加了约3亿5千万美元。
我作为作家在Benchmark待了两年,从1997年秋到1999年秋。到最后,我给淹没在了各种材料之中,包括70多家投资组合公司的情况和数十种记叙线索,其间交织着雄心、个性和商业运作的试验。为了从中创作出一个前后连贯的故事,我得筛选出很多故事中的精华部分。
我决定先介绍当前的五个合伙人中的两个:戴夫贝尔尼,他在我开始调查前刚加入Benchmark,因此可以提供一个新人的视角来观察风险投资行业;还有鲍勃凯格尔,他的投资兴趣包括eBay这样大力开拓消费市场的公司。
在考虑记叙中挑选哪些企业时,我倾向于将产品或服务瞄准大众消费层(比方说,通过网络销售新式手表)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面向信息—科技专业人士(如为网络器材制造商供应芯片)的公司。吸引我的还有那些历经磨难、挑战和挫折的公司——走了不少弯路的公司——而非那些一帆风顺的,因为公司跟人一样,没吃过苦头的便远没有饱尝过生活艰辛的有趣。
事后想来感到有点儿怪异的是,与Benchmark的小伙子们当初平等合伙制的想法呼应的竟是公司运营的客观统计数字。甚至这几个合伙人本人也没有料到公司成立四年半之后,在五个最成功的投资项目中,找不出两项是由同一个合伙人发掘并指挥的:五个漂亮战役,五个合伙人。
五个项目中的一个是投资于“关键道路”(Critical Path),这是一家为大公司和因特网服务商提供电子邮件服务的企业。1997年秋“关键道路”的创立人先去找克莱纳—珀金斯请求投资,此时公司的业务刚刚开始。这件事很快交到了合伙人威尔赫斯特手里,他出身于出版商世家——属于克莱纳—珀金斯许多与多尔不同的人之一。赫斯特立刻就表示出了兴趣,但他无法催促多尔和其他合伙人采取行动: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全宇宙第一风险投资公司说也许会给予投资,这多少给了该企业主一些安慰,要不然等那么长时间对他而言是无法容忍的。
当克莱纳—珀金斯最终腾出时间,正式提出投资意向时,已经有另一家总部设在沙山路的资深公司——成立于1983年的摩戴维多风险投资公司在向“关键道路”暗送秋波了。摩戴维多看到该企业主还在犹豫是否接受克莱纳—珀金斯的钱,便联络了另外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看哪一家愿意当合作投资者。其中一家就是创立不到三年的Benchmark,它之所以被摩戴维多相中,是因为后者认为Benchmark合伙人是一个勤奋、上进的集体,而且他们最乐意做的就是抓住这一机会击败克莱纳—珀金斯,赢得“关键道路”。
当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没有作出响应时,第一个接到电话的Benchmark合伙人(那是在一个星期一)招呼同伴们立即行动起来。有两人当晚就与该企业主面谈,其余的在第二天也与他进行了会晤。会晤结束后Benchmark和摩戴维多提出了投资意向。从表面上看,这个意向对该企业主而言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因为它对该公司的估值低于克珀对它的估值。但是令这个企业主喜欢的是技术上和生意上的聪明才智的结合,以及这些挑战者的充沛精力。他也喜欢他们的风格。星期四,也就是Benchmark得悉这笔交易仅四天之后,该企业主决定与Benchmark和摩戴维多合作。
一个挺难堪的场面发生在“关键道路”办公楼用玻璃墙隔出的会议室里。当Benchmark的一个合伙人、摩戴维多的一个合伙人与该企业主在合同上盖了印并握了手后,威尔赫斯特竟然走了进来。大吃一惊的他只能无可奈何地坐在会议室外等待。他已知道摩戴维多插手此事,可还是头一回看到Benchmark竟也参与其中。
获得了这个投资机会并不意味着Benchmark就立刻赢得胜利了,因为该公司的业务刚刚开始,没有获得过一份重要订单,还需要烧大量的钱。(一位合伙人在总结这种形势时说:“好消息是,我们拿下来了。坏消息是,我们拿下来了。”)他们得找新的首席执行官,新的管理班子,为董事会添上一些重量级人物,还得为首日公开上市寻找银行家。不过到了1999年11月,即Benchmark进行投资后18个月,也是“关键道路”首日公开上市后第7个月,它由股价估算出的市值为29亿美元。Benchmark的投资获得了87倍于原始投入的价值。
Benchmark能成为本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证明了其在销售活动中的集体努力——Benchmark所特有的抱成一团的工作方式。在生意的竞争中,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企业主摆脱克珀随心所欲的挟制更惬意的了。这似乎暗示着:他们的合伙制取得成绩的速度比他们想像的还要快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