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案例教程
分類: 图书,经济,法律,劳动法,
品牌: 杨思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314062/9787509314067
·条形码:978750931406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劳动法案例教程》收录了60个典型劳动法案例,以案例评析的形式阐释了劳动法学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制度,包括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制度、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工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制度、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等十四章,涵盖劳动法学本科课程的各个方面。
每章在案例分析之前都对知识点作了简要而全面的概括,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由理论到实践,实现劳动法学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所选案例由案情简介、处理结果、本案焦点、法理评析与本案启示五部分组成,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旨在帮助读者提高处理劳动争议的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法案例教程》既适合法学专业师生教学使用,同时适合非法学专业人士学习劳动法方面的知识,也可供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劳动法案例教程》是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劳动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和部门法地位
二、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发展规律
四、劳动法的目的(宗旨)、原则和特殊机制
五、劳动法的形式渊源与体系
六、劳动法的外部关系
七、劳动法律关系
八、劳动权利
九、劳动标准
案例一:其他部委规章、文件能否作为否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案例二:“事实劳动关系”是否完全意义的劳动关系?
案例三:公司高管人员与公司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其权益如何确定?
案例四: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利应有“可诉性”
第二章 就业促进制度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政府促进就业及其目标的定位
二、公平就业的实现
三、促进就业的具体机制
四、促进就业的基本手段
案例五:单位能否以员工携带乙肝病毒为由让其离职?
案例六:用人单位含有性别歧视的招聘启事是否有效?
案例七:公司能否以员工隐瞒污点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八:公司强制员工退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第三章 劳动合同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点
二、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
三、劳动合同的内容
四、劳动合同的订立
五、劳动合同的效力
六、劳动合同的履行
七、劳动合同变更
八、劳动合同的解除
九、劳动合同的终止
十、经济补偿金
案例九:非劳动合同文件能否认定为劳动合同?
案例十: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如何区分?
案例十一:华为“辞职门”事件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司
案例十二:单位依据培训合同扣押辞职员工特种岗位证书的行为合法吗?
案例十三:普通员工是否可以成为竞业限制的对象?
案例十四:用欺诈手段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吗?
案例十五:员工拒绝到新工作地点上班,用人单位可否直接给予“除名”处理?
案例十六:如何认定劳动合同解除条件中的“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案例十七: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是否有义务为劳动者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章 集体合同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集体合同的概念
二、集体合同的特征
三、集体合同关联的“劳动三权”
四、集体合同的地位和功能
五、集体合同的种类
六、集体合同的内容
七、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效力和履行
八、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案例十八:职工方协商(谈判)代表的身份适格性、合法性与集体合同的效力
案例十九:集体合同的劳动合同补充、劳动关系底线约束功能
案例二十:集体合同缺失或不规范的消极后果须高度重视
案例二十一:工资集体协商与单项集体合同
第五章 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劳务派遣
二、非全日制用工
案例二十二:接受劳务派遣的劳动者能否主张与用工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案例二十三: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是否可以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工资标准?
案例二十四:在校学生兼职是否适用非全日制用工制度?
第六章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本章知识点概要
一、工作时间
二、休息休假
三、延长工作时间及其限制
案例二十五:不定时工作制是否能够主张加班工资?
案例二十六:带薪年休假应该怎么休?
案例二十七:用人单位能否因劳动者不愿加班而将其辞退?
案例二十八:如何认定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起算基数?
第七章 工资报酬
第八章 劳动保护制度
第九章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第十章 工会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二章 劳动争议处理
第十三章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第十四章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看更多目录]
序言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转型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相关体制已初步建立,发展的绩效令世人瞩目。同时,社会问题也相应转换: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基本社会关系,以劳资分配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分配已经成为事关公平正义、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地位、价值与功能被凸显——它们是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宪法、经济宪法,解决的不仅是权利、公平问题,更是分配正义、内需培育、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问题。
因此,2008年3月,教育部法学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决议,把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列为法学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尽管劳动法学的教学逐步得到重视,但其中的难度与复杂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安排不尽合理,很多学校的劳动法教学仍局限于教科书讲解、法律制度的注释。其难度与复杂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法问题和法律体系本身甚为复杂。劳动法并非是对民法的简单、局部的超越和改变,而是在调整对象、调整方法、价值原则、制度体系、机制技术等层面均具有其特殊性的法律部门,很多制度比民法复杂。
文摘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劳动关系的上述特征,在大陆法系中被认为是“从属性”标准,包括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两方面。人格从属性是雇员被纳入雇主的组织体系中,成为其一名成员,在其指挥、命令、管理、支配下提供劳动,雇主对雇员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支配权,支配雇员的人身、意志和行为。经济从属性是指雇员与雇主之间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雇员并非为自己劳动,而是为他人提供劳动,即出卖自己的劳动,以他人所给付的劳动报酬和其它待遇为其主要生活来源。英美法系认为,劳动关系的核心特征是“控制”,即雇主对雇员实现了人身、意志、行为及劳动结果的控制,雇员不具有充分的自由或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