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谜(被《纽约时报》誉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达•芬奇密码》的完美结合;雄踞美英法德和港台畅销榜、《追风筝的人》王牌经纪人亲自推荐!)

分類: 图书,小说,外国,现当代小说,美洲,美国,
品牌: 雪瑞登·海伊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61347850
·条形码:978756134785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大众读者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书中谜》是一本失踪的梅尔维尔手稿,一个孤身从澳洲来到纽约的少女,文学史的悬案与少女的身世之谜还有让这一切追寻与成长发生的神秘书店……
十八岁的女主角罗斯玛莉刚刚丧母,千里迢迢从塔斯马尼亚岛只身飞到纽约,大都市里她唯一的归属是一家书店:拱廊书店。
她在书店工作,在这个书堆如山、与世隔绝的书之迷宫中,她认识了一群稀奇古怪的人:脾气古怪的老板、慈爱的变性人收银员“珍珠”、无所不知的非文学区专员奥斯卡,以及主管图像书区胖男子亚瑟。
为了一本梅尔维尔的书稿,拱廊书店开始改变,书店成了一座城市的缩影,秘密与揭发、失去与寻找、学习与成长,当然还有爱与背叛……
作者简介【美】雪瑞登‧海伊(Sheridan Hay):书店工作者,并且在家乡澳洲和纽约间从事出版业。拥有班宁顿学院写作与文学的硕士学位,并在帕森设计学院教授写作。在纽约生活了二十年让她对传奇二手书店Strand的描写引人入胜。
媒体推荐海伊初试啼声之作,富含惊悚文学作品元素。同时处理三道声音质性迥异的叙述——阴谋勾结的秘密、梅尔维尔的小说、塔斯马尼亚的故事。
——《出版人周刊》
本书堪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达•芬奇密码》的完美结合!
——《纽约时报》
我喜欢《书中谜》,也喜欢拱廊书店以及雪瑞登‧海伊所创造出来的角色。这些角色虽各有其疯狂之处,但是性格刻画相当生动。这本小说相当耐人寻味,具有高度娱乐效果。
——罗迪‧道尔(英国布克奖得主)
《书中谜》同时呈现多种作品风格:该书同时是悬疑小说、成长小说、也是对于文学的探索。
本书荣获多位书评一致推崇,认为值得拿来与A.S.拜雅特的《迷情书踪》(Possession)以及玛莎‧库莉的《机密档桉》相提并论。书中角色的性格相当鲜明。对于一九七○年代纽约咬紧牙关苦撑度日的无名市民有生动的描绘,对于悬疑的情节更是让所有书评欲罢不能。
尽管《书中谜》或许未能称得上文学探索的顶尖之作,对于喜爱以书店为背景的死忠书迷来说,这本书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的期待。
——《书签杂志》
雪瑞登‧海伊告诉我们一个纽约冬雪初降时节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有装着母亲回忆的木盒子,有家资产足堪比拟歌剧院的书店,有着奔腾翻滚的情慾挣扎,所有的纠葛在赫曼‧梅尔维尔的故事出现后一触即发。故事叙述的声音忽而冷静睿智,忽而感伤幽怀。你一定会喜欢上这本书。
——玛莎‧库莉(畅销书《机密档案》作者)
编辑推荐海报:

书籍是欲望的源泉
迷失在都市的孤身少女,何处是内心欲望的出口?
——————————————————————————
亚马逊书店、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卫报权威推荐
雄踞美、英、德、俄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各大畅销排行榜,30种语言风靡全球
美国精装首印量高达100,000册。
获选美国独立书商协会2007年三月选书。
获选邦诺书店2007年夏季“发现新人”选书。
登上独立书商协会、旧金山纪事报畅销排行榜。
专业书评书店的故事vs.成长的故事
文/灰鹰(《追风筝的人》《风之影》的版权经纪人)
2005 年6月,我第一次去纽约,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全球闻名的超大二手书店 The Strand,那简直就像波赫士笔下的迷宫,或者《风之影》故事里的“遗忘书之墓”,新书、回头书、样书、绝版书、古旧书森罗陈列,数不清的记忆和经验埋藏其中,像是一座书的城堡,遗世而独立。
同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前,我看到国外成交报告:《追风筝的孩子》经纪人伊莲‧寇斯特(Elaine Koster)卖出了新人作品《书中谜》(小说原名 Mine to Keep),Doubleday 出版社副总裁戴波拉‧傅特(Deborah Futter)亲自出马,在激烈竞价中以超过台币一千万重金买下美国版权。而负责海外市场的钱德勒‧克劳佛也迅速售出英国、德国、俄国、荷兰和巴西版权。
这本书的故事与梅尔维尔的亡佚手稿有关,故事背景的二手书店明显以 Strand 为蓝本,而且作者雪瑞登‧海伊(Sheridan Hay)本身就在那里工作过!这实在是太迷人的致命组合。那年书展我没有和钱德勒排约,却在书展前一天在市中心的 Frankfurter Hof 饭店巧遇。原来书展还没开始,业界人士就齐聚一堂,展开无数的会前会,复古式大厅里摩肩擦踵,全部被出版界同业挤满。我和钱德勒找到角落的柜台,问起《书中谜》,她很爽快地同意让我代理。
不料从那之后,我无论怎么写信去要稿子,她都没有回应。从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八月,我先后问了三次,她若非不回,就是说再等等然后没下文。等了整整一年我才收到稿子,钱德勒说之所以没给我,是因为“稿子经过多次修改”,看得我又好气又好笑:她自己不也拿初稿卖出欧洲多国版权,怎麽我就不行呢?但毕竟是拿到稿子了。这本书预定 2007 年三月在美国发行,精装首印量高达十万册。法兰克福归来之后,我总算收到一本样书。封面有种古典的朦胧之美,下面是并排陈列的古书,主体则由女主角罗丝玛丽披洒一地的红髮所构成。
《书中谜》是一场精彩的文学冒险,也是一个流浪和寻找安身处所的成长故事,更有着永远迷人的书店风采。它与《风之影》有某些程度的相似,但是重点并不相同。这里没有时代的动荡流离,也没有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追寻手稿的旅程终告落空,女孩的爱情梦碎,离开书店,走进出版社的世界。她离开了有如亚哈船长那艘载满奇人异士的捕鲸船的书店,才要开始探索真实的世界。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部
第一次到拱廊,纽约在我的心中变得真实起来。拱廊书店如同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堆积如山的书籍就像形形色色的纽约客,虽然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实际却各司其位,如同蜂房里忙碌异常的蜜蜂。我已经逐步体会到了城市生活的熙来攘往,但是在拱廊,这种忙碌是具体的,可以计算的。查普斯经常对我和母亲说,书籍是摆在书架上的灵魂。在拱廊的确如此,这里书是有生命的,它们鲜活地从书中走出来,坐在我的面前。
第一章
我出生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尚未发生。而我也从不曾想到世上竟然还有“拱廊”这样的所在,人群中还有像沃特•吉斯特这般似乎只存在于童话中的人物。要不是沃特,要不是沃特的失明,我在“拱廊”的生活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其实在我第一次见到沃特时,他的眼睛就几近全盲。可若非如此,我恐怕永远无缘得见赫曼•梅尔维尔遗失的手稿。长久以来,我心中的遗憾并非来自沃特的失明,而是源自于我本人对他的无限关注。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我是如何来到“拱廊”, “拱廊”又缘何对我意义非凡……
我的生日是四月二十五日─至于具体是哪一年就无关紧要了。反正,我既没有年轻到可以到处吹嘘自己的年龄,但是也没有老到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女孩子的程度。
四月二十五日之所以重要,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一天是澳洲人最重要的纪念日─澳新军团日。到了那一天,澳洲人都会把一枝迷迭香别在胸前,以纪念战争中的殉难者们,纪念在迷迭香盛开的盖里坡利海滩上发生的那场损失惨重的战斗。奥菲利亚曾经一度陷入悲伤无法自拔。她常说:“迷迭香的绽放,是为了永远的记忆,那就去祈祷,去爱,去铭记吧。”
某个四月二十五日的塔斯马尼亚岛上,我的母亲步行着到免费的公立医院去生产。她穿过熙熙攘攘的广场,以避开衣衫褴褛,来参加年度游行的老兵们和呆呆围观的当地人。那一天,她在人们胸前看到了带刺的迷迭香。这种耐寒的植物牢牢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即便在之后痛苦的生产中她也不曾忘记。对于我的母亲,迷迭香意味着纪念,不是纪念失去,而是纪念获得─她得到了我!
澳新军团日于是成就了我的名字─罗斯玛丽,也成就了这个故事。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对往事的纪念。说到底,回忆大约是我们在这世上最后要做的事情了。
除了罗斯玛丽,我的名字中便只剩下了姓—塞维哲。就连这姓也是母亲给的—我随她姓。她在远离小镇广场的地方租了一家小店,我们就在楼上的小公寓里安了家。这家叫做“神奇帽坊”的小店是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