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NACHBAR CHINA)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品牌: 郝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44331289
·条形码:978754433128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NACHBAR CHINA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理解中国》内容简介:1975年,施密特结识了毛泽东。1990年5月,他作为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后的第一个欧洲政治家访问了中国,并同邓小平进行了私下谈话。从毛泽东、邓小平,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0多年来,施密特同北京领导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见交换。没有第二个德国人像施密特那样兴致勃勃、持续不断地跟踪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
施密特在同另一位德国顶尖的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克·西伦的交谈中,讲述了他为什么对中国如此神往,以及他在多次访问中国时有过怎样的经历。
施密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他的分析以清晰的思想和敏锐的判断力令人信服。
作者简介赫尔穆特·施密特,德国前总理,德国和世界政坛备受尊重的前辈政治家。施密特1975年应周恩来之邀来到中国,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他从政期间,曾积极促成德国与中国建交。在西方世界,施密特被认为是在经济政策上卓有建树的“伟人”,政治、军事上“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被人称为欧洲的基辛格。
迄至目前,作者已出版《论均势战略》《西方战略》《伟人与大国》《未来列强》等富有影响力的著作。施密特还是一位很有艺术素养的政治家。他会弹管风琴和钢琴,是巴赫的忠实拥趸。他喜欢绘画,在他汉堡的房子里摆满了著名画家的作品。
弗朗克·西伦,德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任德国《经济周刊》驻中国记者十余年,现在是德国《时代周报》驻中国记者。
译者简介:
梅兆荣,中国驻德国前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深翻译家。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德语首席翻译。现为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翻译并校订的著作有《西德外交风云纪实》《我的特殊使命》《施密特传》《伟人与大国》《政治局》《未来列强》等。
曹其宁,上海人、资深翻译家,195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曾为国家领导人担任德语翻译。先后担任外交部苏欧司副处长、驻奥地利使馆参赞、西欧司参赞,驻德国大使馆柏林办事处主任。参与翻译的德语著作有《德意志史》《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未来列强》等。2005年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
刘昌业,山东省人,资深翻译家。参与翻译德文版《毛泽东选集》。早年就读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西语系。1963年进人外交部工作,先后担任中国驻民主德国使馆参赞、驻德国使馆柏林办事处首任主任、驻德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等。参与翻译的外交书籍有《外交风云纪实》《未来列强》《中国的大时代》等。
编辑推荐《理解中国》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译者的话
德文版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复兴
拜访毛泽东
与邓小平的谈话
通过接班人保持连续性
第二章 中国与世界
中国与美国
中国的军备潜力
台湾问题
同日本的困难关系
同俄罗斯的平衡术
亚洲——一个有前途的大陆
中国与欧洲
第三章 巨大的挑战
石油和燃气
环境危害
贫穷和富裕
民族主义
法制
金融和银行体制
第四章 儒学的传统
第五章 前景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原本是为德国读者而写的,因为在我的祖国,我经常听到看到对中国的无知且傲慢的言语,出版本书的初始动机,就是想对这些言论做一个针锋相对的回驳。
七八十年前,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对中国一无所闻,也一无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我们才第一次听到一些关于中国的具体新闻。但是,通过报纸和广播得到的信息也非常偶然,且很肤浅。即使在20世纪后半叶电视出现以后,德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与当时中国公众对德国和欧洲的了解相似,很不充分。只是在近30年里,德国人对中国才有了一些了解。
我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曾有机会访问东亚,由此我得以预见到中国将重新崛起为重要的世界强国。因此,我在1975年很乐意地接受了当时中国的国家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当时接待我的东道主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紧接着这第一次访问之后,我在几十年里又多次来到了这个国家。这些访问使我得以体验到中国自邓小平推行改革以来所取得的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经济成就。特别是我对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尊敬。此外,我也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
文摘第一章 中国的复兴
拜访毛泽东
西伦:施密特先生,您1975年会见了毛泽东,而且算是最后一位亲自结识他的德国人。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
施密特:他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他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坚定而执拗。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有敏锐的直觉:他把我引入了关于克劳塞维茨和马克思的讨论。对于这两个人,他说的都是内行话。然而,他发动的那些大规模运动却远非清醒理智的产物。与铁托类似,毛也具备一种混合着无情和富有魅力.的品格,不过铁托更受理智的支配。毛是聪明人,但是理智并非是他的强项。
西伦:毛泽东令您着迷还是感到反感?
施密特:算得上印象深刻吧。他欢迎我的话是:“您是康德派。”然后又说:“我是马克思主义者。”谈话就这样开始了。他大约看过关于我的什么材料。这是一位老人和一个比他年轻二十五岁的人的对话。直到最后,他精神都很饱满,轻松、活跃、幽默。但是口齿不清,大概曾经得过中风。他毫不在乎地说,讲话困难,腿脚也不灵了。他还能自己站着和坐着,但是单靠自己已经站不起来,坐不下去了。三位当翻译的年轻女士,首先要自己弄明白他说了些什么,听懂他的话,她们有困难。有好几次,为了弄清楚理解得对不对,她们在纸上写些字交给毛看。然后他就尝试着重讲一遍或者拿过纸来,把他要说的话迅速清楚地写在上面。这一切都做得坦然自若,没有人低声下气,中间还常常被笑声打断。
西伦:您感到他说的话都翻译过来了吗?
施密特:我丝毫没有感到那些女译员说了什么他不想讲的话。因为是译成英语,毛也能够纠正她们。当时我还不知道,毛曾经不间断地学了多年的英语。
西伦:您说三位女士和毛泽东相处毫不低声下气。其中有一位可是毛的外甥女、副外长啊。是不是同毛关系远一些的人,就会低声下气呢?
施密特:普通老百姓似乎尊毛为神。甚至在高级外交官圈子里也能感受到对毛的崇拜。会见毛之后,有一位大使夫人问我的妻子,是不是握了毛的手。然后,这位外交官夫人就满怀敬畏地一把抓住了我妻子那只刚刚与毛握过的手。这种虔诚不免让我的妻子感到难以理解。
西伦:是毛泽东这位伟人促使您在五六十年代开始关注中国的吗?
施密特:首先不是他个人的因素。而是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使历经战乱从而备受削弱的中国,重新成为一个自信的国家并且扮演起地缘政治的角色。50年代中期,我正在研究当时美国政府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国在其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不过,只是极其附带地关注一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