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写作教程
分類: 图书,英语与其他外语,普及性英语学习,写作,
品牌: 黄欣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122065070
·条形码:978712206507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英语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科技英语写作教程》抓住科技英语词汇、句法、IMRAD(论文各部分)的特点精讲精练,从国内外多学科最前沿的期刊中抽取例句和例文,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提供可模仿的模式。每个例句都有英汉对照,以科技工作者喜闻乐见的表格形式给出,也有利于读者的双向思维。《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的另一个特点是每章或每节都配有大量练习,目的是使句型和范例深入人心,为读者能自主撰写论文打下牢靠的基础。由于有大量的练习外加一些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科技英语写作教程》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作的飞跃。
《科技英语写作教程》通过深入了解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长处、短处,并在此基础上引用了大量的学生习作,增强了《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的实用性和代表性。因此《科技英语写作教程》不仅可以用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借鉴学习。
编辑推荐《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科技英语词汇
练习1
2 科技英语句子的写作
2.1 科技英语句子的修辞
练习2.1
2.2 被动态
练习2.2
2.3 非谓语动词和独立结构
练习2.3
2.4 名词化结构
练习2.4
2.5 后置定语
练习2.5
2.6 各种复合句和长句
练习2.6
2.7 as的用法
练习2.7
2.8 虚拟语气
练习2.8
3 省略句、倒装句、强调句和祈使句
3.1 省略的几种形式
练习3.1
3.2 倒装句和强调句
练习3.2
3.3 祈使句
3.4 科技英语常见句型
练习3.3
4 数字的表达法和比较级
4.1 数词及其复数形式
4.2 度量衡的表达
4.3 不定数量的表达
练习4.3
4.4 增加、减少、倍数的表达
练习4.4
4.5 比较级
练习4.5
5 科技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5.1 科技论文的标题
5.2 摘要的要求和种类
5.3 摘要的构成
5.4 摘要的语言规范
5.5 摘要常用句型举例
练习5
6 科技论文的引言
6.1 构成引言的五要素
练习6.1
6.2 要素1——背景介绍
练习6.2
6.3 要素2——文献综述
练习6.3
6.4 要素3,4,5——本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练习6.4
7 科技论文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
7.1 科技论文的材料和方法
练习7.1
7.2 科技论文的结果和讨论(结论)
练习7.2
7.3 科技论文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常用的句型
练习7.3
7.4 科技论文的致谢
7.5 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
练习案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英语是当前科技信息交流最主要的语言。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是将我国的优秀成果介绍给世界、促使我国的科技与国际接轨,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科技论文是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最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的载体。往往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很优异的成果,却无法有效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国际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们认为,科技英文写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技能。
(1)通用英语基础水平
事实上,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都接受过多年的英语教育,对语法、词汇等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英语不是母语,所以语感比较差,突出表现就是阅读能力远强于写作能力。这是因为写作涉及句子结构、用词等方面的选择,一方面难免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英文词汇表达的微妙差异把握不好;而阅读只需要理解就可以了,不懂的词还可以借助于词典。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用英文写作要远比阅读困难得多。
英文语感的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的努力,绝非可以速成的。然而,英语在这里毕竟只是一种载体和工具,科技工作者不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英语。读者如何利用现有的英语基础写出准确得体的英语文章,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们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本书试图解决的问题。
(2)科技论文写作规则和技巧的掌握
科技论文写作是EST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其特有的规则。这方面的内容包括英文论文在语言方面的一些特点,如人称、时态、句子结构等;也有涉及一些更深层次的观念差异(例如,英文期刊对文章客观性和对前人工作尊重等方面的强调要远胜于国内期刊。如果仍按写作中文论文的习惯来写稿,很可能会被退稿)。这些方面的问题相对而言比较好解决,所需要的就是提醒大家掌握规则,尽可能避免犯错误。
文摘插图:
Abstract Oxidative stabilization studies on PAN-based copolymer fiber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at least two distinct reactions occurring at temperatures below 380~. Techniques such as thermalstress, percentage shrinkag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and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have been us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Reactions initiatein the amorphous part of the copolymer at temperatures below 200~C and contribute to the majorportion of the macroscopic shrinkage. This corresponds to the first "amorphous" peak observed inDSC. Crystalline morphology is largely maintained during this stage, although considerable random-ization of crystal lamellae takes place. Reactions propagate to crystalline component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proceed to completion at 380*(2 giving rise to the second "crystalline" DSC peak. Addi-tionally, a broad shoulder on the second peak is observe& Although its origin is not clear, it is specula-ted that it corresponds to certain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ing rea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copolymerPAN as a carbon fiber precursor is outlined. Besides, new models for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duringstabilization are proposed. Macroscopic shrinkage along the fiber axis is seen to be primarily an entro-pydriven process, with "chemical" effects serving to only modify the entropic response. Intramolecular cy-clization reactions serve as the basis for initial stabilization, with intermolecular cross-linking occurring inthe presence of oxygen above 300~C for oxidatively stabilized fi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