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习录

分類: 图书,国学,经部,论语,
品牌: 夏可君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3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46104379
·条形码:978754610437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孔子是问题而不是答案!这是《讲习录》带给儒学和孔子研究的一记惊雷,《讲习录》以彻底的问题意识,从“绝地天通”和“混沌之喻”的原发事件出发,思考了感通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带来一种全新的思想风格。
作者简介夏可君,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留学于德国佛莱堡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二大哲学系。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己经发表个人专著:《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学林出版社),《生命的感怀——福音书的图像解经》(台湾),并编辑翻译了大量德里达和让-吕克·南希的著作,如:《变异的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讲习录》是由黄山书社出版的。
目录
开讲 感通的思想
第一讲 年岁的时间性
第二讲 学习的时间性
第三讲 与在的时间性
第四讲 心之感通
第五讲 射艺之义——于“无所争”与“必争”之间
第六讲 “畏”:语言的灾变
第七讲 “祷”与“达”——承受灾变的姿态
第八讲 血气之思与政治之会
第九讲 “直”与“隐”:“孝”之见证
第十讲 阅读与书写的共通体:孔子文德之命的改写
第十一讲 女子之养与女子之好
第十二讲 王冠与琴瑟——君子之仪
附录
倾听丧钟之音:《孟子·梁惠王上》之牛羊的血祭
张载《西铭》之传释与注释
主要参考书目
关键词索引
书法作品 杨煦生博士
……[看更多目录]
文摘因而时间的解释学不可能成为建构的体系,尽管我们这里的书写隐含着思想的建筑术,时间的解释学是生命实践的解释学!是个体生命书写事件的时间解释学!
那就是说,汉语思想在开端上,在源发的灾变事件之中,之为处中状态,触及了“隔绝”和“感通”的疑难。或者说,汉语思想在面对生命的隔滞或生死的界分上贡献了自己对感通的思考,对感通的追求是汉语思想的根本动力。“辟混沌而书写”——如同明清之际的画家石涛所谓“笔与墨会,是为姻缊;姻缊(或氤氲)不分,是为混沌”的书写笔法,汉语心魂书写的秘密开始于这个从“一”而“化”的书写。
开端上的天地失序或天地崩坏的整顿是通过“归位”来治理的,通过一系列主从关系的安排,通过一系列神职人员(巫、祝、宗等)的等级秩序来实现的,也是通过礼器、职官系统的分类,来填补那个间隔位置而实现的。但是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坏之后,依靠什么来连接和感通那个再度被断开的位置呢?所谓中国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或者说,如何再度确保那个“绝地天通”的区分隔离秩序?就如同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也是一个灾变和混沌的时代!如何还可以再有感通?中国的传统以感通和礼仪的贯通来打通隔离,让感通与礼仪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感通的宇宙生命前提-德能的道德本体-孝感的亲证传达-孝道礼仪秩序(三纲五常等等)的外在推达法则。但是,在传统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之后,面对礼仪的失范,以及新式德能的出现,或者德能之间的彼此冲突和差异,感通与礼仪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如同传统那么紧密了,尤其面对个体独一生命的绝对间隔差别,感通本身已经内在的有所间隔了。
因此,重新思考感通,面对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梳理传统思想如何把感通与礼仪法则结合起来,如何从感通推达出礼仪规范;另一方面,则要更加彻底深入感通本身的内在困厄,面对个体独一性和新的共通体的建构,如何重新开启感通思想的可能性,乃至其不可能性,这是重新思考孔夫子或者《论语》之新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