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医案解读(第2版)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学,
品牌: 吕景山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3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09129746
·条形码:9787509129746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施今墨医案解读(第2版)》由当代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门生吕景山主编,在第1版的基础上精选了施今墨临证医案130余例,包括内科各系统疾病和传染科、妇科疾病及各种杂病等。作者对各案的辨证立法、遣方原则及用药法理进行了精辟的解析,尤其对施老用方中的“对药”作了透彻的阐述,为各级医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名医临证经验。适合于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西医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吕景山,男,1934年生,河南偃师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师、主任医师。1986年调山西中医学院任教授。1991年调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任所长、主任医师。现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精研“药对”、创用“穴对”和“同步行针法”,对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83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省工会给记二等功1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编辑推荐《施今墨医案解读(第2版)》:施今墨(1881~1969),著名中医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原北京医院中医顾问。
目录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第一节 感冒
一、风寒外袭
二、表寒里热
三、半表半里案
四、热入血室案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第三节 温邪内伏
第四节 暑湿
第五节 暑风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瘟毒发颐)
第七节 百日咳(鹭鸶咳、顿咳)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
第九节 结核性脑膜炎(头痛)
第十节 疟疾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咽炎(喉痹)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一、风寒咳嗽
二、风热咳嗽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第四节 大叶性肺炎(肺胀)
第五节 肺脓肿(肺痈)
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肺痈)
第七节 支气管哮喘
第八节 肺气肿(喘证)
第九节 浸润型肺结核(肺痨)
第十节 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呕吐(食积)
第二节 呃逆(胃虚气滞)
第三节 胃阴不足纳呆
第四节 食管狭窄(噎膈)
一、阴亏气滞
二、积滞气逆
第五节 食管癌(噎膈)
第六节 脘胁胀痛(肝胃不和)
第七节 消化性溃疡
一、肝肾两虚
二、寒湿困脾
三、中焦郁结
四、阳虚寒凝
第八节 胃下垂(脾胃两虚)
第九节 急性肠炎(泄泻)
第十节 慢性肠炎(慢性泄泻)
一、脾肾阳虚
二、脾胃虚寒
三、命门火衰
四、脾虚泻利
五、脾虚湿寒
六、脾肾两虚久痢滑脱
第十一节 痢疾
一、湿热痢
二、食积兼外感
第十二节 阿米巴痢疾(寒热错杂)
第十三节 脱肛
第四节 慢性结肠炎(中气不足)
第五节 肠结核(肠痨)
一、气阴两亏
二、气虚表里不和
第十六节 便血
一、脾虚下血
二、气阴两亏
第十七节 便秘
一、津亏血少
二、气虚阴亏
第十八节 病毒性肝炎(黄疸)
第十九节 肝硬化(瘕瘕)
第二十节 结核性腹膜炎(腹痛)
第四章 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眩晕)
一、实性高血压
二、虚性高血压
第二节 低血压病(眩晕)
第三节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水肿)
第四节 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 心内膜炎(心悸)
第六节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一、心阴不足
二、气滞血瘀
三、肝肾阴虚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肾炎(水肿)
第二节 慢性肾炎(水肿)
第三节 急性肾盂肾炎(淋证)
第四节 膀胱结核(血淋)
第五节 肾结核(血淋)
第六节 输尿管结石(石淋)
第七节 前列腺肥大(癃闭)
第八节 附睾炎(淋证)
第九节 遗尿(尿床)
第十节 遗精
第十一节 阳痿
第六章 糖尿病
第一节 肝肾两虚
第二节 心肾两虚
第三节 阴虚血热
第四节 气阴两伤燥热
第五节 阴虚阳亢
第六节 气虚膏淋
第七节 心肾两虚,阴阳失调
第八节 肝胃不和
第九节 糖尿病燥热伤阴
第十节 气阴两伤案
第七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 头痛
一、肝阳头痛
二、胃寒头痛
三、血虚头痛
第二节 面神经炎(面瘫)
第三节 神经官能症(神志失常)
……
第八章 风湿性疾病
第九章 出血性疾病
第十章 妇科疾病
第十一章 杂病
……[看更多目录]
序言施今墨先生(1881-1969年)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浙江省萧山人,原名毓黔,13岁师从其舅父河南省安阳名中医李可亭先生学医,学习勤奋,刻苦攻读。弱冠曾追随黄兴先生奔走革命,后弃政从医,移居北京。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曾拟废止中医,先生为此奔走呼号,联络同道,数次请愿,向南京国民政府据理力争,迫使当局停止了废止之举。1932年,施氏会同好友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躬亲讲课,带领学生实习,培养出了636名中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施先生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制的气管炎丸、高血压速降丸等中成药,闻名海内外。对于外感热病,施氏特别强调注意内因,认为内有蓄热,才易感外邪,因此表证不可仅用汗法,还要清里,提出了七解三清、三解七清、五解五清等诸法。在遣药组方上尤多创意,善用“对药”,后经其入门弟子吕景山教授整理成《施今墨对药》一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畅销全国。东瀛日本国东洋学术出版社已将其译成日文出版发行,可见其学术思想影响至深至远!
施氏之得意门生吕景山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医疗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国立”正规的中医大学首届毕业生,人们戏称为中医学的“黄埔一期”。吕景山教授在毕业实习期间,由施氏的门婿、时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之职的祝谌予教授举荐,拜施氏为师,侍诊于左右,尽得其传,已先后整理出版了施氏的医著两部。
文摘苍术、白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笔者尝治漫性肝炎,表现为脾胃虚弱、纳运失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甚或下肢微肿者,屡用每收良效,若午后腹胀较甚者,参合小乌附汤(乌药、香附),则行气消胀之力益彰,尚无耗散正气之弊。
施师临证处方时,苍术、白术习惯用炒炭入药,一则可去其燥,二则能增强健脾止泻之功。
二药运用,颇有法度。《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扁豆衣——扁豆花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种皮。质坚而脆,以色黄白、片大者为佳。味甘,性微寒,有健脾化湿,达肌行水,止泻止痢之功。扁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未完全开放的花,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湿之效。《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季泄痢等证也。”
云茯苓——云茯神
茯苓甘平,色白人肺,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功专益脾宁心,利窍除湿;茯神为多孑L菌科真菌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甘淡性平,善走心经,而宁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为主,茯神以导心经之痰湿而安魂宁神为要。二药参合,协同为用,通心气于肾,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而宁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