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 陈力丹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802089297
·条形码:978780208929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08年新闻界事件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新闻学、新闻真实报道研究、新闻自由与法治研究、新媒体研究、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新闻业务研究、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等。《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集中展现了2008年前后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状况,从总体研究综述、新闻理论到新闻业务研究,是一本系统探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专著。
作者简介陈力丹,男,国家二级教授(我国文科最高级),1951年2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20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500多篇等等。另外,独编著6本、合著合编的书十几种。代表作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世界新闻传播史》、《传播学纲要》、《新闻理论十讲》等。
编辑推荐《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9》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2008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1个新鲜话题
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九个关键词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同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
论胡锦涛传媒工作的新思维
论胡锦涛关于互联网的新思维
学习胡锦涛6·20讲话答《青年记者》记者问
不应过分突出领导干部的活动报道
关于“传媒与国家形象”话题
第三章 2008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汤唯广告被禁:喜闻《假若明天来临》播出全剧
3·14拉萨暴力事件:突发事件:贵在“先声夺人”
抵制“家乐福”事件:网络语境下的情感与理智
5·12地震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新思维
“做鬼幸福论”讨论:时刻牢记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
北京奥运报道:奥运报道让各传媒充分展现职业水准
三鹿奶粉事件: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百度诚信危机:新型传媒搜索引擎职业操守的缺失及应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出印刷版:数字化条件下,传媒的
外在形式已不重要
第四章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978,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年
那是一段思想稀薄的时光
新闻学基本概念的艰难回归
回归新闻学本体
改革开放30年来记者角色认知的变迁
同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与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后第一起公开报道的突发事件
第五章 新闻真实报道研究
论记者对事实性质的判断
“武汉女司机被打”新闻的客观性分析
春节报道的数字迷魂阵
周正龙案二审耗时多少小时?
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法治研究
论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
从是否封闭色情网看自由与法律
关于落实奥运期间外记在华采访规定答新华社记者问
第七章 新媒体研究
试论图文关系的历史变迁
理性认识“人肉搜索”问题
论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客观“监督”效果
报业,拿什么拯救你?
传媒大鳄的传声筒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
用新道德观统领采访
媒体何时能告别“示众文化”?
记者采访中需谨记“减少伤害”原则,
传媒报道自身的活动有近水楼台之嫌
媒体曝光行人违章折射的法治困境
交管部门要求传媒曝光违章行人非法治
幸灾乐祸的“中头彩”比喻
不能使用“恶魔”称谓人
腐败广告助纣为虐
第九章 传媒从业者职业素养研究
检讨记者对事实性质的判断失误
假如记者有些社会心理学知识
记者编辑要有世界行政区划的知识
第十章 新闻业务研究
我们需要怎样的奥运报道
时刻想着本报读者群的需求
请交代具体的新闻主体
消息中不能有记者的议论
事实的“what”不清,怎能当新闻来报道?
规范新闻标题缩略语的使用
半天看不明白的新闻标题
对几家报纸的评报意见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赞扬与批评
体现“观点事实”中的新闻价值
关注细节本然语言
抓住热点做足文章
力求平实注重细节
一篇及时扭转非理性狂潮的网络评论
附录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2008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1个新鲜话题
2008年对我国来说,大事频发,波澜起伏,又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民族和中国政府都接受了多重考验,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职业水准也得到一次提升。本文从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重大事件的解读和基础理论研究两个维度,考察一年来的理论收获。
这年学界研究的话题虽然突出,但大多是围绕刚才发生的事件展开的,重复较多,没有形成突出的集体关切,重大理论问题的聚焦能力不足,话题分散。主要依托社会重大事件的议程进行应用性的解读固然重要,但难以在基础理论层面扎实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学科的理论聚焦缺乏学科的自身逻辑。
一、信息公开:从危机应对到社会常态
关于“信息公开”的研究这几年逐渐升温,现实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家制度层面的推进。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实施《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前者的主要原则和精神在10月17日后得到了新条例的确认,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条例以长效法规的形式,保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常态。二是舆论反复吁求,三是网络时代的技术支持。
新闻传播学界对信息公开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信息公开对危机事件的作用机制。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恐慌的根源来自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平衡,而不是信息的公开。一个好的社会传播机制的构建应该以公开、及时、平衡为基点。汶川地震报道和三鹿奶粉事件,从正反两方面凸显了危机时刻信息公开与信息封锁的结果。汶川地震伤亡十分严重,却基本没出现谣言,这主要因为我国媒体信息发布及时而详尽,公开的程度为历次灾难报道所少见;境外媒体报道的信息源多数来自中国传媒,我们掌握了报道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