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对外报道与国际传播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中国新闻事业,
品牌: 龙小农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1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811276828/9787811276824
·条形码:978781127682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对外报道与国际传播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介绍了: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作者简介龙小农,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欧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国际危机处理中的信息传播、新闻传播控制与立法。已出版专著《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与人合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权利》,在《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观察》、《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国际关系、新闻传播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编辑推荐《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写作的过程是我重新认知非洲的过程,非洲以她的深邃历史、璀璨文化、深重苦难、多舛命运,拷问我曾漠视过她的灵魂,让我投以敬畏而笃定的目光,重新审视她传承的千载文明,延续未来的人性之美。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言
第一章 贫穷·疾病·灾荒·战乱——非洲当下形象概述
第一节 西方早期非洲印象溯源
第二节 英美媒体中的非洲形象
第三节 非洲形象之关键词描述
第二章 谁在建构非洲形象——非洲形象建构的主体分析
第一节 话语权意味着形象建构权
第二节 西方媒体与非洲媒体实力对比
第三章 形象与真实之辩——历史现实地看待非洲
第一节 非洲战乱频繁之因
第二节 民族冲突是西方国家种下的恶果
第三节 非洲灾荒不断与西方国家之关联
第四节 西方媒体漠视非洲的真实发展
第四章 西方如何建构非洲形象——非洲范式分析
第一节 非洲范式及其分析工具
第二节 以偏概全不计其余
第三节 妖魔化再加边缘化
第四节 援助活动的负效果
第五章 观念·秩序·利益——建构非洲形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闻价值论的视角:信息选择
第二节 文化冲突论的视角:改变异端
第三节 种族主义的视角:歧视黑人
第四节 国际传播秩序的视角:信息单向流动
第五节 媒体商业化的视角:追逐利润
第六章 形象的双重效应——非洲的愤怒及对西方媒体的评价
第一节 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媒体业者的愤怒
第二节 非洲形象对非洲发展的“双重效应”
第三节 非洲复兴是非洲形象重构的基础
第七章 非洲重构形象之道——重构对策分析
第一节 非洲重构形象之道——培养民族国家认同,建构民族国家
第二节 非洲重构形象之道——建立非洲认同,实现非洲联合
第三节 非洲重构形象之道——传播策略分析
第八章 超越非洲范式——中国对非外交和传播战略分析
第一节 “非洲范式”意味着形象扭曲
第二节 范式的改变意味着形象的重构
第三节 中国对非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节 中国对非外交传播可选择的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贫穷·疾病·灾荒·战乱——非洲当下形象概述
要探讨非洲形象的重构,必须先确定非洲在中心一边缘结构关系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西方社会、西方媒体面前。因为形象是客体对主体的印象与评价,是有关主体信息传播的结果。就主客体关系而言,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或事物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从此意义上讲,形象是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定条件下关系之反映,主客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对形象好坏具有明显影响。同理,非洲形象是非洲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映。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则是中国与非洲及在非洲有重要利益的西方=三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形象虽具有客观性,但也具有主客体间关系的主观性。
本章选择英美媒体及其受众心目中的非洲形象进行概述,并用一些关键词描述非洲形象。选择英美媒体,是因为英美媒体基本掌控西方媒体关于非洲的报道;选择关键词,是为了验证受众描述非洲的词与西方媒体报道非洲时所用词之问的相关性。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在2001年11月英国公众对发展中世界看法的调查中发现:80%的英国人给出了战争、饥荒、灾难、饥饿、腐败等负面联系。英国公众瞬间想到的这些概括非洲形象的关键词与西方媒体经常用这些词来描述非洲应有关联。
后记我素来相信:个人从一“落草”开始就被社会“绑架”,为社会潮流所挟裹;置身其间,只有不断自我救赎,方能不被社会“撕票”,作为人存立于这个社会。对于命运多舛的非洲,置身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非洲,又何尝不需自我救赎,方能不被世界史拒之于门外,有自己的动作呢?
本书写作的过程是我重新认知非洲的过程,非洲以她的深邃历史、璀璨文化、深重苦难、多舛命运,拷问我曾漠视过她的灵魂,让我投以敬畏而笃定的目光,重新审视她传承的千载文明,延续未来的人性之美。
较完成其他论文而言,本书的写作是我学术旅途上一个深深的足迹。尽管苏轼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我却没有飞鸿那么洒脱,心里揣着惶恐和忐忑。因为本书得以撰写出版,还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提携和关爱,得益于不少前贤方家关于非洲研究的资料和观点,其中包括不少电子书籍,由于征引减简,摘录仓促,未能各自标明。因此,若本书侥幸有零星思想火花的闪烁,那也是因为我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和洞见。
无以免俗,却发之于心。我要向我的导师、原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刘继南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她像母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我的学业和工作,没有她对我的厚爱、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读书学习期间的任务几乎是我不能承受之重。她平素布置给我的科研任务、化零为整的论文写作方式、“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指导方法,将使我受益终身。而导师在为人、治学、执事上独树一帜之作风及建树,令我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感喟。因病辞世的原中国传媒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洪潮教授,对当今国际时事、国际新闻研究有独到精辟之判断,就本书选题、框架搭建、资料搜集等方面,我曾三次叩门请教于他。刘教授知无不言,悉心点拨,纵有身体不适,亦不辞其烦。他对学生之爱,担当责任之心,是我学习的楷模。
原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博学多识,长于哲理思辨;欧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刘昶教授颇有绅士之风,熟稔欧洲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