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中华经典藏书)
分類: 图书,国学,子部,法家,
品牌: 石磊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101070071
·条形码:978710107007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华经典藏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因《商君书》中《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此书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
编辑推荐《商君书》:中华经典藏书
《中华经典藏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为依据,以便于检索为原则,将全书分为儒、道、佛、子、兵、医、农、史8大类,共收各类经典书目124种,是一部宜读、宜研、宜习又宜藏的经典书目。为使该书更具权威性,该书的书目经过首都及外埠50多位专家的评点和圈定。
目录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
外内第二十二
君臣第二十三
禁使第二十四
慎法第二十五
定分第二十六
……[看更多目录]
序言商鞅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提到他人们便会首先联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被历代改革家们屡屡援引的变法成功的典范。
商鞅是卫国公子的儿子,姓公孙,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来因为他率秦国军队打败了魏国,秦孝公把商(今陕西商州)这个地方赐给他,封号“商君”,后人便习惯于叫他“商鞅”。商鞅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少好刑名之学”,形成了以法治国的认识。公元前361年闻秦孝公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几经磋谈,得到秦孝公重用,遂“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和十九年(前350)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商鞅在秦国执政近二十年,使偏居中国版图西北角落、一度被“以夷狄视之”的秦国一跃跻身富强国家之列,后世遵循其法,逐渐在诸雄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与商鞅变法奠定的坚实基础不无联系。
商鞅推行变法,为取信于民,也颇动了一番脑筋。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高的木头置于国都南门,悬赏“十金”将木头搬到北门,但没人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
文摘垦令第二
垦令,即开垦荒地的法令。本篇是有关垦荒令的内容,共有二十条法令及对法令的论证和解释。各条法令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整顿吏治、统一法规使百姓不被不良官吏盘剥,从而稳定民心;通过提高赋税的手段,迫使高门贵族的子女、依附他们的食客和仆役去务农;限制经营项目、提高经商的赋税,使经商无利可图,迫使人们放弃经商的念头;控制百姓的居、行、言论、意志,使他们心不旁骛只知耕种。很明显,其目的是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限制,迫使人民去从事农业生产。奴隶社会时期,粮食在国家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鞅抓住了这一强国的根本问题。但商鞅的举措在今天看来还是比较激进,一些措施,对于中国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鼓励政策少,强制手段多,显示出商鞅高调变法的作风。
无宿治①,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②,而百官之情不相稽③。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④。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⑤。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注释:
①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宿(su):隔夜的,此指拖延。
②邪官:有私心的官吏。
③情:事情。稽:滞留。
④余日:空闲。
⑤败:毁坏,此指农民被盘剥。
译文:
不允许官吏拖延政务不办,那样有私心的官吏就找不到机会到百姓那里谋求私利,大臣之间的事情就不会拖延。大臣之间的事情不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空闲时间。有私心的官吏没有机会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盘剥。农民不受到盘剥又有空闲时间,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
訾粟而税①,则上壹而民平②。上壹则信③,信则官不敢为邪。民平则慎④,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上不非上,中不苦官⑤。上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⑥。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⑦。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