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助学歌诀(医学助学歌诀系列)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学,针灸,
品牌: 董明强
基本信息·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15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9787560532479
·条形码:97875605324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医学助学歌诀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针灸助学歌诀》以歌诀形式概括了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经络、腧穴和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共载歌诀近800首,语言简练,通俗押韵,易诵易记。多数歌诀后附有注解,全书配图150余幅,以帮助读者图文互参、深入学习。《针灸助学歌诀》内容实用,科学性强,是学习、记忆经络腧穴和开展针灸治疗的好帮手,适于医学生、临床医务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董明强,北京市延庆县人,1948年5月生。1967年及1983年分别毕业于北京市通县卫生学校和首都医科大学。现任北京市延庆县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从事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在治愈大量病人的同时,善于求学,勤于笔耕,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编写出版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心电图歌诀200首》、《腹泻病患者之友》、《中医辨证新方法论》、《针灸歌诀800首》、《人体解剖学歌诀》、《诊断学歌诀800首》、《古今健康歌诀》等。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
编辑推荐《针灸助学歌诀》:翳风听宫与侠溪,肾俞太溪足三里,外关听会及中渚,耳鸣三组穴交替。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针法
1.古今针具
2.毫针
3.毫针的选择与检修
4.针具的保存与消毒
5.针刺练习
6.进针法
7.针刺的方向
8.针刺的角度
9.针刺的深度
10.基本行针手法
11.辅助行针手法
12.针刺单式补泻法
13.针刺复式补泻法
14.得气
15.催气运气法
16.出针方法
第二节 灸法
1.火热灸及无热灸
2.艾灸
3.艾炷
4.艾条
5.瘢痕灸
6.无瘢痕灸
7.隔姜灸
8.隔蒜灸
9.隔盐灸
10.隔附子饼灸
11.温和灸
12.雀啄灸
13.温针灸
14.温灸器灸
15.天灸
16.灯火灸
17.灸法须知
第三节 针灸的临床应用
1.针灸的适应证
2.针灸的禁忌证
3.疗程与间隔
4.病人的体位
5.进针前准备
6.晕针及处理
7.滞针及处理
8.弯针及处理
9.折针及处理
10.血肿及处理
11.严防刺伤重要脏器
第四节 针灸处方
1.针灸治疗原则
2.针灸处方的组成
3.针灸处方的基本法则
4.针灸处方组成的基本规律
5.常用的配穴方法
第二章 经络
第一节 十二经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阳足乔脉
六、阴跻脉
七、阳维脉
八、阴维脉
第三章 腧穴
第一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髂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臑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禾髂
20.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膈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髂
19.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髂
32.次髂
33.中髂
34.下髂
35.会阳
……
第四章 治疗
……[看更多目录]
序言针灸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相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针灸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迅速传遍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灸疗法因其具有方便、实用、不良反应少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肯定了针灸的科学价值和研究成果,并建议在世界范围开展针灸研究工作;1979年,WHO建议在全世界推广应用针灸治疗43种病症;1982年,WHO制定和出版了“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并推荐给各国使用。目前,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而备受关注。在国门开放、中外医学界的交流日见频繁的今天,作为身处针灸学发源地的中国医务人员(包括那些非针灸专业的临床医生),如能对针灸学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学习一些针灸学常识,掌握一定的针灸医疗技能,当是很有益处的。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不揣冒昧,编写了这本针灸助学歌诀,旨在为那些初步接触针灸学的医学生、针灸专业医务人员和对针灸学感兴趣的非针灸专业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述,介绍针法、灸法、针灸的临床应用和针灸处方;第二章,经络,介绍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经穴(交穴)和主病;第三章,腧穴,介绍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新穴;第四章,治疗,介绍急救、常见症状和常见病症(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和皮肤科)的针灸治疗。
文摘插图:
3.针灸处方的基本法则
处方基本法则:分清主次为首①,
明辨宜补宜泻,施术宜分先后,
区分刺深刺浅,确定孰针孰灸。
注:①针灸配穴首先应根据疾病的标本虚实分清主穴次穴;②一般针灸施术时可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原则
4.针灸处方组成的基本规律
(1)近部取穴
根据病痛所在地,脏腑五官及肢体,
所选诸穴就近取,治疗部位局限疾。
鼻病印堂与迎香,口喎颊车与地仓,
胃病梁门及中脘;肾病肾俞志室选,
肩部肩髂肩髃臑①,眼病睛明承泣邀,
耳病耳门听宫会②,膝病膝眼膝关委③,
此法临床应用广,旨在调整气阴阳。
注:①指臑俞;②指听会;③指委中
(2)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离病远,人体各部相关联,
根据脏腑经络学,本经异经均可选。
心病冲门通里灵①,肺病太渊鱼际连,
脾病公孙三阴交,肝病太冲与行间。
异经取穴求因果,脾失健运因胃肝,
或取胃经足三里,或取肝经太冲间⑦。
(3)随证取穴
随证取穴称对证①,依据腧穴之功能。
发热大椎合谷池@,寒战大椎陶道使④,
昏迷人中与十宣,休克足三里关元,
眩晕风池印堂冲④,高压二池三里⑥冲④;
自汗合谷与复溜,盗汗后溪阴郄收,
失眠神门三阴交,多梦神门心俞疗,
胸闷中脘与内关,气急膻中气海渊⑦,
咳嗽天突与列缺,咯痰内关丰隆穴,
哮喘定喘与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足⑥,
噎膈膈俞内劳宫,消化不良三里公⑦,
泄泻天枢上巨虚,便秘支沟天枢取,
黄疸阳陵泉腕骨,水肿阴陵水分足,
胎位不正灸至阴,癫痫大椎腰奇印,
遗尿尿闭尿失禁,中极阴陵三阴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