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年以前,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产品已经开始老化,客户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多,用“诚信通”成交生意的效果越来越差,但阿里巴巴没有做出改善,对于推广效果这个问题,无论是阿里巴巴方面,还是媒体方面,都会很简单的把责任推给“客户自己不会使用”,因此诚信通变成了中小企业主想接单的一种希望,但希望又很容易破灭。也就是在两年前,是阿里巴巴做出战略革新的最佳时机,但阿里巴巴没有进行战略部署,也就无法预查机宜,成功应对今年以来的业绩滑坡。
在《阿里巴巴批判之二 阿里巴巴在从事最为落后的经济形态》,我们已经讲过,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很原始的经济形态,人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极力寻找交易信息时,就会产生交易市场,而一旦信息饱和,人们就会陆续放弃这种交易方式,取而代之的将是那些个体力量的崛起。一直到2008年的上半年,阿里巴巴大张旗鼓地声明要推出革命性的产品,给了许许多多的用户以期待,结果在万众期待之中,新产品出来了,令人非常失望,新的产品“旺铺”无非是诚信通的一种翻版,说白了,就是“企业自助建站”,如果放在七、八年以前,它有足够的市场,因为在那时是一种趋势,而放在七八年之后今天,它已经纯粹成为一种落后,“自助建站”市场早已经做烂了,阿里巴巴做为一家试图领导趋势、创造趋势的公司,在战略思想的革新上显得观念陈旧,总是停留在过去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上,而无法成为一家领导性公司,尽管其拥有资本庞大的躯体,但行动能力显得非常迟缓。
在产品线的延伸上,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产品线,都在以“建立交易平台”为商业特点,但是“交易平台”是不可能无限度发展的,信息饱和、信息过量随时都会发生。就象储水的大堤,一旦水位超标,该怎么办?对于一般的竞争对手,这种情况很难遇到,但对于领导性公司,它却很容易发生,这是阿里巴巴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朱则荣认为:阿里巴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够应需而变,走在趋势发生的最前沿,果断地将战略定位从“电子交易平台提供商”变更为“电子贸易解决方案公司”,为各种不同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这个转型实际上在两年以前就应该开始。其实,无论微软公司,还是IBM公司,实际上都是方案公司,整个全球市场早已经不接受那种统一的、规模庞大的一致性解决方案,大公司都已经变得迅敏起来,提供多款、多种不同型号、不同功能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多个不同的事业部组成这些大公司,而阿里巴巴没有进化到这一步。
改革开放到今年也只有短短三十年,而三十时间要完成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经济变迁史,市场演进速度将变得异常迅猛,从经济规律上而言,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一场社会经济结构的自然转型,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挺进,工业企业的数量将快速减少,从事制造的就业岗位也将大幅减少,产品将越来越多的依赖更加纵深发达的服务来实施,阿里巴巴是将业务下滑归罪于“市场环境不好呢,冬天到了呢?”,还是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对策,将是下一个十年阿里巴巴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一点并不奇怪,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从业人口的减少一直都在发生,比如国有企业从1995年的11261万人,到2005年只有6488万人,减少了4773万人,而接来下的十年,社会转型速度将会加剧,以服务为主的第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会快速发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阿里巴巴主流客户群体中依托汽车、造船、纺织、能源等为主的企业客户数量也将大幅减少,这是阿里巴巴必须面对的一种趋势。
朱则荣表示: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思想的竞争,而不看一家企业今天的实力与规模。人们早已经熟悉了IT业的竞争游戏,巨大的IT公司最惧怕那些藏身在小角落里埋头奋斗的毛头小子,在IT业,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很多。淘汰在不断地发生,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被淘汰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对于那些无法进取的中、小公司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方法,但于那么有远见的大公司而言,他们需要也最缺少的则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