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是什么财富]
“域名”是全球互联网上让别人识别一台计算机位置的标识,相当于我们寄信必须用6位数“邮政编码”、打普通电话必须拔一个区后面加上一个6-8位数数“电话号码”、住宅有一个“门牌号码”,......等等。
不过“域名”这个标识只能用于互联网上,在其他地方严格地讲不叫做“域名”,因此,如果有人向您推销“域名”,小心它的说法可能有诈骗成份。
“域名”这个标识在全球互联网络上目前只有二种表示,一种是由英文字母(A—Z,a—z,大小写等价)、数字(0—9)、连接符(-),各级域名之间用实点(.)连接叫“英文域名”,另一种由汉字组成的叫“中文域名”,“中文域名”的各级域名之间用实点或中文句号(。)连接。
“英文域名”与“中文域名”(目前只有“中文.中国/cn”的“中文域名”是全球可以访问)都是一种全球互联网公众资源,由非营利机构管理,用户(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购买的“域名”其实只是购买了“域名”的某一使用时间内(目前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为100年)的使用权。
至此,我们便明白“域名”作为财富的本质是一个互联网上计算机网络标识的某一使用时间内使用权。而这个“使用权”的价值大小,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标识的几个营销要素构成的,包括:长短、含意、关联性、品牌映射、稀缺性等等。因为这些涉及太技术性评估问题,本文暂且不展开去讨论,而是用一些域名历史上很多人知道的例子,说明“域名”是什么财富。
[全球最出名域名争夺案]
全世界因为最出名域名争夺案是美国“sex.com”这个域名,总共打了8年时间,此域名因为域名注册商审核不严格,被第三方倒买给做网上成年用品公司,此公司一年网上营业额高达4000多万美金,原域名注册人发现后,便把丢失“sex.com”这个域名责任追究域名注册商,这场旷日持久的“8年”官司,最终以域名注册商赔偿1500万美金而达成和解。
换句话说,“sex.com”这个域名原域名注册人假如当年以50美金/年注册费注册,8年后得到了1500万美金价值回报,如果假设其中200万美金是打了8年时间的官司律师费,也有1300万美金回报,相当于26万倍回报。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投资回报数字!
[中国法院首次押拿域名]
从2006年04月22日 《北京日报》通讯员 常亮 吴宁在《域名首次被视为财产》(http://tech.sina.com.cn/i/2006-04-22/1654914254.shtml )一文中披露的信息,让我们明确地知道,中国法院首次把域名作为财产押拿,已经从法律层次上对“域名”是一种财产用司法实践中个案中执行。
笔者在这里再举一个真实故事:当 my8848.com 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前一周,曾经发生了一场外界不为所知的“无消烟战斗”,由公司投资方与管理方之间就域名 my8848.com 所有权在域名注册商处展开争夺。结果当然是投资方获胜。
[中国上市公司域名财产]
关注股票市场中披露的人会发现,在一些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购并“公告”中,会特别提到“公司域名”作为财产购并一部分一齐公示。
发生在香港上市公司“联想”财产名下的域名“FM365.com”,当年是从国外购买回来的。因“FM365.com”网站烧完钱而变成名存实亡时,域名管理专用邮箱仅仅是一个无人收发的“幽灵式”邮箱,域名到了续费时,注册商客户服务人员曾经用邮件、电话催续费,都无法找到域名续费人回馈信息,只好任由它自己失掉。成了后来国内IT业界的域名“FM365.com”事件,事件的新主角是后来265.com 的CEO蔡文胜先生。
这个故事提示我们,在域名财产市场,有很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动故事。
[平常心对待域名投资项目]
据《成都晚报》报道,近日一名说是成都某大学的大三学生,他因拿自己的学费投资注册了许多域名,本想可以赚一笔,可没想到一个也没卖出去,到现在他连生活都不能保障,学校又开始催交学费。该男子2005年下半年,他在网上看到google的域名google.cn被抢注,google不得不花上巨资购回的消息后,觉得抢注域名是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于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注册了几十个域名,刚开始他还节衣缩食,把生活费省下来交域名注册费,到后来注册的域名越来越多,他每个月几百元的生活费也不够了。恰逢9月又是交学费的日子,手上正好有5000多元学费,就把5000多元的学费也全部变成了域名。他把这些域名信息放到各大网站上,一直想着有人会来收购这些域名,可一直到今年4月也没人问津,他于是又去联系了一家拍卖公司,企图通过拍卖吸引商家的兴趣。可是拍卖公司看了这些域名以后,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域名并不是特别顶级,而且也不是非常正规。 因为疯狂抢注域名,把最后一学年的学费也搭了进去。“马上我就要毕业了,学校也在催我交清学费才能拿毕业证”,域名没卖出去也没钱来交学费,“3年大学有可能白读。”
其实,这个故事里就涉及到如何用理性心态涉足域名投资项目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提到的几个细节,对于域名投资圈外人士来讲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
第一,注册域名google.cn的公司是从1998年开始便投资注册CN域名的美籍华人赵先生的公司,该公司在8年来已经投资中文互联网产业约1.5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来自美国风险资金,一半是赵先生私人资金。此外赵先生自己独资的公司也投资注册CN域名总支出值1500万元人民币,每年CN域名续费在80至120万元人民币间,每月新注册50-300个CN域名,也出售若干值钱CN域名,手中CN域名保有量5000-6000个之间。以笔者所知,仅仅与Blog有关CN域名,赵先生的公司就注册了近40个,这是在2003年的事了。讲这些鲜为人知故事只想提醒对此行不了解的投资人,成功并不是“点子”或者“灵感”,而是资金做后盾的“论持久战”。
第二,上文提到的成都某大学的大三学生购买域名故事,从贸易的角度,是一种消费行为,不存在违法成份。因为这个同学用的是父母亲的钱去合法购买商品“域名”,他是一个成年人,购买过程的电子协议也是合法、他认可的,不存在某种诈骗行为,因此无什么可以质疑。至于他因此而资金不能周转,是他还没有掌握从事域名投资技巧造成。其实,以笔者自己经历为例,从1998年笔者便开始做域名注册代理商,也曾花了3万多元人民币注册.COM域名,最后一个也没有再留存手中,目前手中留存约300个域名是CN域名为主,而且是在2003年开始逐渐积累起来、部分合理地使用的。例如,用http://w.org.cn 做自己夫妇网站,还有中文域名“互动电视.中国/网络/公司”、“IITV.CN”全套40个CN域名,等等。每年这些域名必须有一万多元人民币续费,现在还无出售意向,因为市场可能目标价值未达到。
第三,如果有人因此故事而质疑域名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问题,笔者想反问一下:近3年来涉足中国股市的几千万股民是不是因为失去理智而涉足股市?因为近3年太多股民在中国股市“血雨腥风”伤透了心。同样道理,在尚欠成熟的中国域名投资市场,特别是CN域名投资市场上,由于二级市场远远未成熟、各种配套服务未完善、“私下交易”占据中国域名投资市场9成以上,一些不透明的过渡夸大交易事件媒体渲染在笪误导一些对此行业欠缺深入了解的“短线”投资者,因而域名财富的“血雨腥风”事件必然会浮出水面。
公众只能从这类事件中汲取教训,用平常心对待域名投资项目的前景与前途,更加理智地参与域名投资市场活动,促进中国域名经济产业健康发展。
沈阳
2006年5月9日 AM2:50 写于北京家中
sz1961sy 编辑:沈阳